去年看了新电影大片《投名状》,好比喝了一锅味道怪异的杂烩汤,快半年了还不消化,头脑还晕晕糊糊的清醒不过来。但最近却看到报道说《投名状》获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就想说几句晕晕糊糊的馊话。
说它像杂烩汤,是因为《投名状》把许多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搅拌在一起。《投名状》这个片名来自于《水浒》,三个男主人公则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以清末镇压太平天国为背景,却又借用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文祥刺马”为主线。但这样的“移花接木”“三结合”却叫我莫名其妙。
先说“投名状”。看过《水浒》的人都会记得,林冲被逼上梁山,头领王伦有意刁难,要林冲纳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不知道什么是投名状,朱贵给他解释说,“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叫投名状”……于是后面才引出了杨志卖刀一节。但到了电影里却变了三个男主人公义结金兰,众人连声高呼“投名状”,于是三人焚香拜天盟誓,这是哪门子“投名状”?如果是看名词解释作业的老师一定会批个红叉,如果是老师作如此解释,家长们要骂他是“误人子弟”了。
再说“三结义”,影片似乎隐含着一句老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以“兄弟义气”为主旨,但结局却是兄弟相残,老大霸占了老二的女人,又先后杀了老二和老三,连李连杰在领奖时都说:“《投名状》告诉我,兄弟靠不住”。我真不懂影片宣传倡导的究竟是什么?
至于说借用“张文祥刺马”故事就更莫名其妙了。“刺马”虽说有些附会花草的民间版本,但史实是清楚的。张文祥原本是太平军,失败后投湘军为下级军官。马新贻出身显贵,镇压太平天国立功,为牵制功高震主的曾国藩,被慈禧太后授为两江总督,后被张文祥刺杀。慈禧欲借此发难,剪除位高权重的曾国藩与湘军,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便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前往南京会审。郑敦谨就是我的外高祖,《清史稿》中有他的小传。寒门苦读,金榜高中,历任巡抚、各部尚书,资历在曾国藩之上。高祖既愚忠于朝廷又深知同乡曾国藩无篡位野心,他深感官场险恶,遂力排众议,将张汶祥以“洪秀全余党”定谳,以钦差的特权先斩后奏,未累及他人。返京途中故意称病迟延淹留,以病上疏乞罢,未抵京城复命即直接告老还乡(长沙县麻林桥)。曾国藩不久也效仿高祖,交出兵权,解甲归田了(湘乡县,葬于长沙坪塘)。归去来兮,叶落归根,说明高祖和曾国藩都还是老于世故、不眷恋权位的。“刺马”明明是一场各方力量残酷斗争的政治事件,却偏要添加些绯闻、点染些桃色,且张文祥与马新贻哪里可能会是一起行伍的结拜兄弟呢,这《投名状》的借用之术也实在是太离谱了。
《投名状》能够获8项大奖,想必自然是有其妙处的,不过我多半是越老越糊涂,莫名其“妙”了。这就是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我不相信凭着这些“大片”,中国电影又向编剧和明星们无限向往的“奥斯卡”领奖台靠近了几公分。让他们努力争取获奖去罢,对于我来说,与其花钱去看那些打打杀杀血腥暴力的场面、脱衣剐裤色情暧昧的镜头、稀里糊涂似是而非的观念和逻辑,还不如看看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柳树屯〉、〈乡村爱情故事〉等等,甚至不如读读我们湖知网上的好文章、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