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把阴历当农历
之所以又提起这个话题,实在是有点忍俊不禁了,因为我们堂堂的国务院竟然也把阴历错当成农历了!请看: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附注:以上内容是从中国政府网(www.gov.cn)国务院公报栏下载的;是由总理温家宝签署的第5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中的部分内容。红色为笔者所加。
关于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是这三个名词:阴历,阳历,农历。
这三个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辞海》解释
阴历:全称“太阴历”。历法的一种。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阳历:全称“太阳历”。历法的一种。它的特征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和月相盈亏无关。一年中分为若干个月也是人为规定。
农历:即我国旧历(阴阳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旧历,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节气的确表示四季寒暑变化的时间,但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所以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辞海》的释义是准确的,并已指出: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而我们的电视、报纸、广播、挂历,几乎从来都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看来,分得清阴历和农历的人微乎其微。显然,我们的知识水平实实在在是退化了!
我们再换一种说法,把有关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
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25太阳日的周期。
月: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一般是四年一润,润年比平年多一天。
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的矛盾在于:阴历中的“月”长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与“年”(回归年)的实际长度365天相差约10天。为了让阴历的月“套”上阳历的年,阴历有一个“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阴历的“月”和阳历的“年”的“最小公倍数”。在阴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个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共383天或384天。
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四季变化,寒暑交替,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人类种植农作物,依据的是355天,还是384天?显然都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365天!所以,农历只可能是阳历。
那么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历呢?当然有,但决不是所谓阴历,而是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不是每年的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吗?(阳历闰年后的那一年为二月五日)时间基本固定。因为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约15天一个节气。稍为注意看日历的人都会发现,二十四个节气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基本上是不变的。
由于这个常识的缺失,就有了“寡年”一类极其荒谬的说辞,愚昧和迷信沉渣泛起,流行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