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贵州旅游
----凯里 麻塘革家、石龙西家
都说要看苗家的银饰,就要到麻塘的革家。今天我们决定去麻塘革家、石龙西家。
革家的“革”字应该有单人篇首旁,但我电脑上的拼写法写不出来。麻塘村寨居住着一个古老家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信仰、语言、服饰与其他苗家有明显区分(蜡染刺绣衣裙和铠甲式披肩突出体现了这个苗族分支的特别特征),全寨98户,450人。能歌善舞、勤劳朴实的革家妇女擅长蜡染,其工艺独特,色彩绚丽,花纹别致。
革家少女头顶蜡染小珠石龙帽,发髻上插小银箭,背上披挂、腰腿绑着挑花带,胸前挂满银制刀枪剑戟等小饰物。革家擅长蜡染、挑花,酷爱喝酒。客人来访必在路口请客人喝自酿的米酒,尝一块腊肉,还要在客人脸上盖上红色的酒戳,以示成了革家人。
村民用石臼舂米,女人以木机纺纱织布。全村过着男耕女织古朴的生活。随着与外界交往的增多,这里也逐渐在发生变化。
村口有一个较大的坪,有参观指路牌,两栋木房上挂有贵州省文化旅游村的牌匾。下车,村子里没有看见男人,可能是上午,外出干农活去了。我们向村里走去,村子很安静,进了几个弯,才看见几个头顶尖帽的革家妇女,手拎竹篮,向我们推荐她们的手工物品,一个老乡领走进一间陈列着银饰、蜡染、绣品、苗家服饰的木屋,这屋有些像展览屋又有些像购物房。她向我们推荐头簪、银筷等,我们看这看那。还说:买不买,无所谓。
一会儿,一个妇女从精致小竹篮中拿出几可东西来,说是从山上捡来的“石化”,要我们买下来。我了解,据考证,距今三、四亿年前,云贵高原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由于地壳运动,陆地不断抬升,海水逐渐退落,使古地中海慢慢地消失,确实在各地岩层中存在古生物“化石”标本。但我没有卖,一是,我拿了没有什么用;二是,国家不容许个人买卖“化石”,我不能支持老乡上山捡“化石”。
云贵高原地区再一独特的地形地貌进化,真可谓 ——“沧海变桑田”。
时间还早,我们又奔石龙西家,革家、西家两个村相距1公里,步行也只要十几分钟。西家更小只有56户,258人。两村这么近,语言和生活习惯却相差十分大。
进西家村,迎面一大片荷藕,这荷藕与城里公园的藕塘一样,有漂亮的围栏围住。一后生代着两个小孩在荷塘以小网网鱼,不像是真正要打鱼,而只是消遣;前面两个小家伙一人拿着杆荷叶,我以几颗巧克力与他两换来当遮阳伞,他两乐意,我也兴奋。
半山坡上有一块空坪,是革家对歌、吹笙、跳舞的场地。不过,我们来时不逢节日;石龙西家有10余棵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活着的古生物化石“百年银杏”。
西家树木葱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还相当干净,卫生间里,是浴缸,太阳能热水器供水。
村长是新农村发展示范户,门上挂着承包合同牌。上面写着:养3000只土鸡;200头猪,10亩生姜,10亩辣椒……,年收入2万元。
我们决定在他家吃午饭,有鸡、有腊肉、有鸡蛋……七八个人只吃了几十块钱。村长家有住宿,20元一晚。
内心有个“知青”情结,每到一处,总爱与老乡聊知青话题:“我们村来过知青吗?”我问。“来个,十来个吧。当时与我差不多年纪。都是凯里的。”“回来过吗?”“有人回来过,有人没有。”……
村长老婆做饭,我们去“体验生活”,剥玉米。吃完饭,小朋友舍不得离去,继续玩了些时候。天边来了团乌云,队长说要下雨了大。家帮忙收玉米。
因为怕遇大雨,王主任说:还是早点回凯里吧。回家路上我问佳佳和航航:“今天有收获吗?”她们答:“今天可以写几篇日记了。”
麻塘革家和石龙西家离凯里只有20公里,道路很好,有车前往。住农家,每晚20元/人;吃也合算,就在农家吃。如果你希望回归自然,栖息疲惫心灵,那就来革家、西家呆上几天。
回到凯里,我们去参观了体育馆,州博物馆。不过博物馆正在闭馆整理,不接待游客,王主任有一同学在馆内工作,正好值班。王主任说:“他们远道而来,让他们去看看吧”。我们被“特别优待”,进去参观,不过可能是整理期间,馆内并没有多少实物。
革家服饰
这些都是海洋生物化石
石龙西家
剥玉米。 面向大家的那个男孩,是西家的在读大学生
村长老婆做饭
天边来了团乌云,队长说要下雨了。 大家帮忙收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