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知青文集发布之际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的高兴,我们得到了两本书,《瞧这湘西王公子》、《那些苦涩的青春往事》,作者分别是游客晏生和犟牛,他俩是我尊敬的兄长。
游客晏生兄,以13年的知青生活积淀,写出了大量的农村生活文章,其数量达数十万字之巨。他的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质朴、真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长段的铺垫,留给我们的是直面人生的发烫的文字。
游客晏生与翘姐姐在农村结为夫妻。当年的政策是结了婚的知青就意味着自动放弃招工、招生、招兵的机会。我记得有次与秋日私语兄聊天,我问他:你为什么敢在靖县农村结婚?他语气凝重地回答:前途无望,无奈之举。我不知晓晏生兄和翘姐姐当年为什么敢结婚,也许秋日私语兄的解释可以移植在晏生兄夫妇身上。
晏生兄多篇文章谈及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
上山采摘野果,晏生兄邀翘姐姐同行,在雨中,在暗夜,在山野,在丛林,一对青年人的心走得越近越近。他们的恋爱,犹如一幅亮丽的湘西风情画。
为了把大米兑换成粮票,寄往长沙的亲人,晏生兄挑担米步行数十里路,赶到县城。回程时天色已晚,想到独自在家的儿子,晏生兄心急如焚,数度拦车,时而汽车,时而拖拉机,马不停蹄,一路往家赶。《爬车》一文,反映了父亲对儿子那份牵挂。8012兄的封面设计,爬车的细节画得很传神。
儿子高烧,夜半三更,晏生兄背着他,翻越山岭,七上八下的山道,带儿子到公社卫生院看病。下了高山,见到一汽车。父亲说:长沙有好多汽车,还有火车。儿子发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不能回长沙?问得父亲泪流满面,也问得每一位知青读者唏嘘不已。当年不懂事的儿子,现在你能读懂父亲的文字吗?
我们单位办了一个网站,好多好多网友发帖。领导突发奇想——编一本网文集——《图 不掉的记忆》。即将交付出版之际,有一篇文章是以“游客”的身份写的,作者没有注册网名。编辑很为难,不署名的文章又如何能出版?我看到书目后对编辑说:这位作者的网名叫犟牛。
我认识犟牛兄,编辑非常诧异。
1984年12月1日,湖南图书馆新馆开馆,大门外人山人海,大家想获得一张借书证,犟牛兄也在其中。这篇文章记录了年青人渴望知识的那个时代。犟牛兄在这个网站仅仅发表过这一篇文章,就入选网文集,百分之百的中靶。编辑和审稿的领导都不认识犟牛兄,他的文章为什么会入选?这就是质量在说话。
犟牛兄文笔犀利,常常写一些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批评文章。这也成为他的风格,也成为“靖县乐园”一道受人欢迎的风景。
批评,应该是一个中性词,而好多人不太喜欢“批评”。这又涉及到文艺评论的话题。能够传世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持批评的态度,无一例外。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章只会是过眼烟云,不会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对现实社会持批评态度的文章,才是真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犟牛兄的文章有见地,从不人云亦云,经得看,给人以启示。我喜欢。
知青相聚时,时常聊起农村生活情景。人到中年,部分知青把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文字,利用网络,广为传布。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没准哪一天储藏在网络上的文字忽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又有知青将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编辑成册,刊印行世。
知青生活的回忆,从口头交流——到网络传布——印刷成册,三步走得看似自然,这其中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我应该感谢完成这三步走的作者、编者、照片提供者、封面设计者,你们的所做工作将铭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