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甸茶场四十周年场庆会议上的发言
蓑笠翁
今天是大甸茶场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我们“六六”届知青上山下乡到大甸茶场的纪念日。大甸,终生难忘的地方
我们相约来到故地重游,一是为了参加大甸茶场的四十大庆,纪念3月6日这个饱含历史意义的特别日子;二是专程前来看望四十年如一日,艰苦坚守大甸茶场这一块阵地的李良平、艾治民、向志雄等几位老战友、老朋友。是他们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支撑起大甸农场这个门户。在此我代表所有前来的知青向他们表示真诚的亲切问候;三是为了缅怀已故的老战友,四十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304个知青,现在已有六七十人离开了我们,其中有的人就长眠在大甸茶场,活着的我们怀念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四是为了追寻那青春的足迹和消逝的年华,是为寻“梦”而来的;五是受“怀旧”的驱使,是为了天各一方的老战友、老朋友阔别重逢。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永远忘却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因为大甸农场这一方热土曾经融入了我们每个知青的青春和热血、欢乐与痛苦,我们对它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我们抹不掉那一件件、一桩桩揪心的往事,解不 开凝聚在心中的那一段知青情结。
大甸农场是我们人生旅途的第一站。
大甸农场她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在毛泽东思想的感召下,在强大的政治宣传的诱导下,我们这一群刚离开学校大门的热血青年男女,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带着远大的抱负,带着满脸稚气,带着对城市喧哗热闹的生活无比的留恋,挥泪告别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来到这里。
1966年3月6日,我们背着简陋的行装,欢蹦乱跳的来到这里,这里山峦起伏、山径崎岖、人烟稀少、茅草遍地、荆棘丛生、乱石纵横、土地贫瘠、水源干枯。看到这鸟不生蛋的荒凉景象时,许多女孩子泣不成声,男孩子喉头梗塞,眼眶湿润。“难道这黄茅岭就是我们乃以生存的地方?茫茫2865亩待垦的荒山就是我们战天斗地的用武之地?”,“四清”干部对大甸农场“山青水秀、风光绮丽”,“蓝蓝的天、弯弯的月”的美妙描绘在我们眼前荡然无存,大家一片茫然。
根据原中国人民银行代行长胡立教要把大甸农场办成像大庆、大寨全国的一面红旗的指示,青年们像吸足了兴奋剂,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更好的明天紧紧团结在一起,团结诞生了希望,希望产生了力量,这力量排山倒海!
从此,大甸农场知青拉开了战天斗地的帷幕。
我们手执柴刀披荆斩棘、挥舞银锄地动山摇、浴血奋战、披星戴月,仅仅半年时间开垦了梯田600余亩。人上一百,武艺周全,大家献计献艺,自建了砖瓦窑和石灰窑,办了铁器加工厂,办了养殖场喂了猪和羊,办了蔬菜场。请来了河南的师傅,种上了一方方茶叶,培植了一厢厢烤烟,修起了烤烟房,开办了小商店。农场格局初具规模。
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自编自演、有声有色地在本场及大甸公社和附近的大队甚至县城演出,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业余,大家在一起看书读报,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闲暇,大家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谈理想、说将来。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有的漫步在缀满山花的幽径喃喃细语,有的依偎在松林树下互诉衷肠。
此时的大甸农场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当大家对农场充满希望,决心在这里“开花结果”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武冈城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破四旧、立四新”,揪斗“走资派”,横扫“地富反坏右”垃圾,城里出现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两大派激烈争斗。强大的飓风刮到了农场,宁静的农场一下子沸腾起来,农场个别领导秉承反动的“血统论”,将“出身不好”的、家庭有“历史问题”的知青列入“另册”,继而实行无情打击,有的被打成“小邓拓”,有的被打成“牛鬼蛇神”。知青们编织的五彩缤纷的梦想像肥皂泡一样幻灭了。
出身差的噤若寒蝉,家庭有问题的人个个自危。从此大甸农场灾难深重,厄运也随之降到了我们每个知青头上,伴随我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一九六八年八月十八日,又饥又渴的知青黎笃仁途经大甸公社时,想到食堂买几两米饭吃,在遭到横眉冷对和大声呵斥时与之发生了口角,由此引发了惊震全国的当时定性为冲击红色政权的“8.18”反革命事件。几十名热血青年被涌向大甸农场的机械民兵捆绑到大甸公社非法拘禁和刑讯逼供。他们以法西斯手段对我们知青进行吊打、跪玻璃碎片、挂黑牌游街、在烈日下暴晒……。
知青王端兴以死抗争,在插队不到半个月上吊自尽。一腔热血,化作一缕悠悠冤魂。
“学习班”过后,为了“清理门户”,大甸农场主要领导又将我们大部分知青再度插队,“发落”到农村每个角落。我们这一批人在大甸农场总共时间只有30个月,仅度过两个严寒酷暑。
然而,大甸农场却像一座炼狱,它赐给我们诸多的苦难,我们却获得坚强;它给我们以羞辱,我们却有了人的自尊与自强;它欲置于我们绝境,却为我们注入了生命的力量和勇气!可以这么说,没有经过大甸农场对我们的磨砺,我们是走不过坎坎坷坷的漫漫知青路的。
大甸农场四十年风风雨雨早已过去了,也许人们对那场空前绝后的“上山下乡”运动早已淡忘,尤其是我们的后代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辈、祖辈是怎样走过这段艰苦的历程的。因此,我们要编一本知青的书,记录有关在大甸农场发生的许多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从而使我们的后代知道他们的父母为当时的历史付出了整个青春年华,为“上山下乡”运动所付出的沉重惨痛的代价,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再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只要我们还能走动,哪怕是拄着拐仗,我们还是要来看望大甸农场的,不管大甸茶场它能否“与时俱进”,因为大甸茶场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地方。
大甸,我们梦中永远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