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湖南知青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孟晓专栏 → [非原创] 拾遗之六……知青文学摘录

湖南知青网历年论坛链接: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您是本帖的第 47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非原创] 拾遗之六……知青文学摘录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非原创] 拾遗之六……知青文学摘录

第一个因创作知青歌曲而被捕入狱的作者:因创作知青歌曲《南京之歌》而遭逮捕的知青是南京五中高中毕业的任毅,男,生于1947年。//19697月任毅创作歌曲《我的家乡(南京之歌)》。因这首歌反映了广大知青的真情和心声被辗转传抄传唱,迅速传播,后演变出数十种版本。8月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华语广播以《中国知青之歌》为题频繁播放《我的家乡》。9月《我的家乡》被定为反动歌曲批判。

1970219日(阴历正月十五)夜,任毅被以创作反动歌曲、破坏知青上山下乡、干扰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战略部署罪在知青点被捕。6月被判死刑,报省革委会审批。7月省革委会批复: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实际服刑9年平反出狱)。

19788月任毅得到平反,无罪释放。出狱后公检法赔给他一把新吉他。被安排到南京一家丝织厂工作。出狱后不久到一个老同学家去玩,这位同学的妹妹──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对他和他的经历都发生了兴趣,虽然她比任毅年轻许多,却执意要嫁给他。//任毅现在是南京市纺织工业供销公司的业务员,家住南京郊区一片新盖的生活小区里。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2 22:35:59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知青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样三个阶段:

      文革前影响较大的知青作品有《朝阳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这些作品肯定知识青年与工农兵相结合,讴歌了下乡知青无私忘我的奋斗精神,为后来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树立了栓保、银环等一批青年楷模。

        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达到高潮。《老插岁月》反映的就是这一批知青。是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从大城市下到了农村……由此产生了三类观点各异的文学作品——

  第一类作品继承了文革前知青题材作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特征,肯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方向正确,藐视困难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讴歌知识青年的生活劳动场景,强调不讲任何条件地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着重塑造勇于献身的英雄和平凡的劳动者形象(郭再平属于一、二类混合)

  第二类作品是所谓的地下知青文学作品。在各地下乡知青中都有一些人在秘密地写作,少数作品变成手抄本在知青中流传,多数则因生活命运的改变而夭折。这些作品大多数是知青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主要揭示这场大规模运动的阴暗面,悲观失望甚至颓废的气氛笼罩在作品中。如《第二次握手》先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公开发表时已进行了大动作修改。当时任何谈情说爱的言语和动作在大庭广众之下都视为“黄色。  

    第三种类型可以称作后知青文学作品,这类作品或是将知青生活延伸到今天,叙述一个错误的运动给人们带来的悲欢离合;或是脱开运动的局限,以共和国五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描述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因其关联到今天,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力远比纯知青题材作品强。如《孽债》、《年轮》等。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2 23:02:11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知青文学之所以能打动人,首先是因为知青上山下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知青文学的感撼力在于群体。其次,创作者基本上是有过知青经历的人,很大程度上属“自己写自己”。既是自己写自己,便有长处也有短处。小说作为虚构的艺术,固然离不开或必须依赖于直接的个人体验,但因了个人体验的某种局限,或因了仅仅拘泥于直接的体验,也就难于抵达更深层面的理解,或难于收获那种更具备震撼价值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过去经历的生活还是眼下正在经历的生活,直接的个人体验总是有限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残损的、被扭曲的。而作家的劳动,便在于竭力挣脱“现实”所给予的种种看不见的或习以为常的制约,把被限定的直接体验过滤或演化为一种真正的小说叙述,一种既富历史感又拥有人文性的故事形态。

       说到底,有知青经历的作家能否写好“知青小说”,关键还在于对自己的灵魂、对自己的精神旅程、对自己的生存体验,能否拥有一种可靠的体现艺术生命力或接近小说叙述意义的疏理及判断。知青文学是感性的,但又绝不止于某种直接的体验。在这里,“自己”也就成为原型的或启动艺术创造的最起码的环节。要把握好这一环节很难。难就难在缺乏一条贯穿纵横的红线,缺乏撕开自己灵魂的勇气,或即便有勇气,也少有看破自己命运的透视能力。[07、10、9日网络]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2 23:12:30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为知青文学一辨——王力坚[07年网络文]

        知青话语民间化更令人振奋的表现是知青网络文学的悄然兴起……知青网络大约形成于90年代中后期,目前可统计的知青网站/网页大约有110多个10,其中较活跃的知青网站有「华夏知青网」、「老三届」、「老知青之家」、「承德知青网」、「老知青网」、「知青网」、「兵团战友」、「知青缘」、「北大荒」及「美国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等。所谓知青网络文学,即指当年的知青(及其有关者如其后代与亲朋戚友等)在知青网站、网页以及其他综合网站上发表的原创作品(网上习惯称为「帖子」)。从内容上来说,知青网络文学涉及的面较为广泛,既有回忆当年知青在农村、农(林、牧)场、生产建设兵团的往事,也有表现他们返城以后乃至目前的生活,以及对各种社会现状及问题的反映及感受。知青网络的网友不少就来自社会中下层包括退休及下岗人士,他们的帖子能较大程度反映了知青中的「大多数」的历史、现实与心声……

  这些知青网络文学是知青文学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具开放性与自由度的话语空间,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民间文本或最具民间立场的知青叙事。然而,由于经济上与技术上的原因,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低的「沉默的大多数」依然无法大量登录上网,知青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因此颇受限制。无论如何,这些非作家的知青回忆录及知青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存在,对于知青文学发展确实是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种民间化的知青叙事话语,与其说是对知青专业作家话语(尤其是所谓名人回忆录)的反动,不如说是从「小叙述」角度对知青历史「宏大叙述」进行了不无裨益的「补白」,与知青专业作家的话语(回忆录)相辅相成,使知青文学的纪实性话语体系得到较为完整的建构。但是也不得不指出,不管承认与否,作为专业作家,知青作家名人毕竟掌控着最具效率、最具影响的话语权,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愿或不自愿地充当了知青「代言人」的角色,正所谓「历史往往由强者书写」17。因此,知青话语权的天平仍然是倾向于他们……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2 23:37:04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关于思想性(李敬泽)

    我一向认为评论也有一个深切地认识生活的问题——我自己作为评论家常常也是靠大惊小怪过日子,看作品不够多,对生活的变化、对世道人情的变化也所知有限……所以生活对创作是第一位的,对于评论生活也十分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没有什么自在自为的生活,生活本身就隐含着思想。

    作家们面对他人的生活也不会是脑袋空空,一定已经携带着他对生活的看法:包括观念、逻辑、思考和判断,他的作品中所整理所表现的生活也一定体现着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识。这种见识,换一个说法,就是文学的思想

  思想性现在不大谈了。在80年代以后的批评话语和文学话语中,思想性差不多就等于概念化,常常被认为是创作中的负面因素;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谈经验,绝圣弃智,提供新鲜的经验、讲述新颖的故事就行了,殊不知故事怎么讲这本身已经是思想,任何叙事,既是人的行动过程也是精神过程,当我们放弃从思想性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和判断时,这未必会带来经验的丰盛……

    回顾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我们就会看到思想性是文学生命力的重要指标:80年代的文学在当时广受读者热爱,这固然有时代的文化条件的原因,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作家们在那时站到了时代的思想前沿,在他们的作品中,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人们意识到生活原本是什么样,可能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文学不仅成为一个民族的感官,也成为民族头脑中最敏锐的一部分。

   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文学依然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那么,我认为主要原因不在于我们还不够娱乐,而在于面对着这个时代急剧变化、千差万别的复杂生活,我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力量——在文学上,这就是缺乏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所以就不能直指人心、打动人心,就不能保持与读者、与民众之间深切的对话和交流。

   生活匮乏与思想匮乏,这两个方面是互为表里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理想要求我们揭示生活表象之下的复杂结构,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表现胜过很多经济学家,但是现在,对人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深入理解都需要专家般的训练和能力,不经过充分、艰苦的准备,我想一个作家很难在他的小说里写好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律师,即使是我们过去的文学经验中很熟悉的工人或者农民或者一个干部一个教授,恐怕也不是你想象的样子;贾平凹的《秦腔》,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证明了关于农村和乡土,我们过去的那一套思想框架失效了……

   生活考验着文学,一个作家在这个时代的创作,需要巨大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与此同时,他还需要强大的思想力量。 思想不是现成的概念和教条,更不是形形色色的成见和偏见,思想是艰苦的对话和探索,鲁迅先生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光,就是因为,现代文学的先驱们在与民族生活的对话中、在他们的实践中磨砺出对生活的新的眼光和新的看法,从而启迪人,激励人,有力地拓展了民族的精神疆界……

   思想性,这个尺度没有过时,它内在地包含在文学性之中。当我们说文学的创新不足时,我们说的其实常常是文学作品的思想贫乏,当作家没有来自生活、并且有力地解释着生活的独到思想时,他不会有富于创造力的角度、形式和语言。一代一代的作家都会以不同方式对这个尺度做出回应,逃避它甚至放弃它,这是对文学价值的根本贬损。

    在这样一个分工日益细密、日益专业化的社会里,文学的思想面临着极大的难度……但是现在,一个作家写农村、写城市、写网络、写经济,可能他所提供的知识和见识都远不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或者法学家,即使巴尔扎克,他现在可能也弄不清次贷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个时代的巴尔扎克依然可以思考人性的贪婪和纵容这种贪婪的不负责任的制度和经济结构;在专门家的视野之外,文学依然占有广大的天地:要面对人心,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看待生存与意义,如何体会自己的内在性和社会性,如何看待荣耀和耻辱,如何在复杂的境遇中坚持他的道德体验,如何在千差万别的行动和选择中证明和践行那些正当的价值,这一切,仍然属于文学,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需要文学家们以深邃的思想去认识和表达。

   没有思想和思想有没有力量取决于诸多的因素:勇气,能力,广博的知识,我们首先必须克服思想的懒惰,新的生活和新的经验中孕育着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那是我们不熟悉不习惯的,是在无名中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的责任感,作家有思想的责任,这不仅是因为文学不能失去思想,也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早充分体认到,文学是培育强健、健全的国民精神,从而建设一个伟大的现代国家的重要途径,这是他们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这份责任至今仍在,今天的作家们和评论家们都不应放弃。

   所以,很多热爱文学的朋友常常问到,你是个评论家,你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这个标准中肯定包括了思想性,而且我也不能想象,有不包括思想性的艺术性。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3 0:03:33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5   5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