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 缘
--------------我的音乐梦之一
一九六九年下乡时,不懂背井离乡哀愁的我,带上简单的行李和一把胡琴,踏上了人生的起航。
我学胡琴是在六四年初中二年级,当时同班的伟伟同学拉胡琴,我受他的感染也爱上了音乐。这把红木蟒皮胡琴是六七年花了二十四元买的,当时母亲的月工资是四十几元。相当母亲的一半工资。我要感激母亲支持和理解,是她让我有了音乐的梦想,一生有文艺的熏陶。是她让我的得到文化的乐趣,一生中与歌声同行。
乡下的文化生活是枯燥的,记得英同学有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信号弱,选择性差,几乎成了摆设。最好的自然音就数这把胡琴了。若凄风冷雨,或农闲小憩,偶茶余饭后,曲曲喜怒哀乐,声声酸甜苦辣。谁解其中味?
当时特别喜爱拉《梁祝》这首乐曲,那绵绵长长,幽幽远远旋律,仿佛祝英台在身旁如诉如泣说着昔日的故事。
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赛马》,欢快奔腾的音乐,草原宽广的胸怀,使我们忘记农作的劳累和心身的疲惫。
《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也深深感染了我们,知青的命运与牧羊姑娘命运紧紧相连:“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黱这样悲伤又悲伤”。
还有那首漂移流浪《拉兹之歌》是龙同学的最爱,他唱出对生活对爱的渴望。此情此意谁不为之动容?谁不为之共鸣?茅宿土屋,拨弄琴弦,即兴附和,浅斟低唱 。
《小路》这首歌曲,也是我喜欢拉的一首,那悲壮,委婉情感像一股暖流,直入心田,远离父母的我,情不自禁地泪水盈眶,
《送别》、《三套车》、《枯木逢春》都是我们喜欢唱喜欢拉的保留节目,记得在工厂时,有一当过知青的女孩要我拉《枯木逢春》,随着“一塘塘池水清幽幽”旋律响起,面临窗外,盈盈泪眼,千种风情,与何人说,她只能用歌声寄托远方的心上人。
这些音乐丰富的历史背景,都添加了我们那时知青岁月的复杂情感和难舍情结。同一首曲,同一首歌与别人就有不同感受,每一首曲,每一首歌对我们来说都有一个惆伥的故事,一段别样的恋情,一段感人的佳话。
受我影响,同学们也拉起了这把胡琴,耳襦目染,不久也都拉得有声有色,娓娓动听。
一年后,当我带着这把胡琴从兰州培训回到工厂,引起文艺宣传队一个十七女孩的关注,当时她想;幸福的生活就是我拉琴她唱歌,六年后她成了我的妻子。
四十几年,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从岳阳到长沙,从城南到城北,我都把这把旧胡琴放置在书房案头,或挂在客厅墙面。每每看到它,总感到永远那么甜蜜熟悉,那么亲切暖人。每每演奏起它,个个鲜活的面孔扑面而来,场场难忘的往事挥之不去。它融铸历史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人生风雨经历。它保存着学友的遐想,铭刻了故人的印记。它浸润了玉指的暗香,赠添了红袖的情谊。
这把旧胡琴永远与我对唱,永远与我同行!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后记:四十年的今天,我从农村走向工厂,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个月。但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六十之前,东奔西忙,殚精竭虑,六十之后,享天伦之乐,缠儿女情长。今日得宽余,写文以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