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实录】 危大苏:血红的理想之旗——“红一线”知青回忆实录 【知青公共频道】 ——“红一线”知青回忆实录 “红一线”是我们知青历史上的一段华彩乐章,是大家的青春年华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出的彩。它集中地反映了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在那样一种的环境下,是怎样去努力的那样一种历史责任感。 我一遍遍地翻阅“红一线”的回忆录,一遍遍地聆听“红一线”的有关录音.一遍遍地神游长沙十六中学、桐荫里、湖南剧院以及零陵、广州、佛山等一个又一个当年“红一线”曾留下过身影,演出过节目,挥洒过热泪的故地, 一遍遍地想:为什么仅由五六十名知青组成的一支小小的文艺宣传队,会给人们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 一、深情的回忆 ——为什么别人热衷于跳“忠字舞”,而我们跳“亚非拉” 1998年冬,长沙知青酒家、原“红一线”宿舍座谈会。 “红一线”的老领头人苏孝元说:写知青不写“红一线”宣传队的话,总少了那么点也彩。当然我们也不是骄傲,在当时来讲,我们根本不会想到会有今天。那种轰动效应,是我们没想到的。 “红一线”最后任队长郭晓鸣说:以我个人的体会,在多年知青生涯中,“红一线”那段是最难忘记的,印象极其深刻.那段时光是大家的青春年华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出的光彩。我们一直坚持到最后,记得谢方一当时在人都儿近走光的时候还每天挟着一大卷纸和传单,到街上一去写,去贴,去发传单。后来,抓“省无联”头头,无端地把我也抓去了,其实我跟“省无联”根本没关系,是冤案。记得“红一线”的队员们追着我的车子哭啊,喊啊…最终把我放回来了。“红一线”完全应该浓墨重彩地写,有很多动人的场景。我们红一线的队员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是个极其团结友爱的集体。苏老和李大姐是我们的大哥哥大姐姐.对我们都很爱护。湖南的知青史上不不可能缺少“红一线”,它当时产生的影响极其巨大。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文革”期间成立了组织,而且还办了报纸,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的,在全国范围讲恐怕屈指可数.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徐伟生说:我们在湖南剧院演出时那种排队买票的情景,简直就像是买外国演出团体的门票一样排长队;剧场里打站票的都很多。省体委掷铁饼的一个大汉把门,这样才能守得住门。有时候控制不住场面了,连台上的男演员也得赶快下台去堵门。人群就像洪水一样地涌进剧场。那种盛况真是前所未有。其中最忠实最热心的观众就是知识青年的父母亲人。他们是百看不厌,每一场都要看。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子女原来都是受压抑的,现在能去台上扬眉吐气,他们比我们还激动。也可以说,我母亲在去世前最快乐的日子也就是”红一线”演出最红火的时候。我们在街头演出,举着血衣在控诉在呐喊,那种感染力和震撼力,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郑敏说:“红一线”的那一段我觉得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真是非常单纯。 徐燕容说:1967年国庆节,我们在烈士公园的游园晚会演出后再赶到省军区礼堂演出。我们一进去,全场都鼓掌,连台上的演员也站在那里不动了。好多中途退场的观众,看见我们是“红一线”的,非常高兴,放肆拍手,又纷纷叫到座位上看演出。 甘宜南说:我觉得“红一线”这个名字取得好,我们当年下放农村,“红”过“一线”。我们为什么在当时能超过专业团体的水平呢?因为我们感情真、人心齐。“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是一根藤上的苦瓜。我当时搞舞蹈,那时也从没人来教过我们,我们只晓得投入地去跳。举血衣的陈贤平每跳一场都要哭。我那时比较内向,但是演出时一想到何小明的惨死,几乎也是每演一场都要落一次泪。人毕竟还是喜欢“真、善、美”,那时我确实真,也善,节目也美,所以才能吸引观众。宋达丽说:当年,城市不留我们,要我们回农村;农村不收我们,讲我们是“臭老九”。王百明和何小明被枪杀,使性质发生了变化,我们发出丁要求改变自己所处地位的呐喊。我们的呐喊引起了人民强烈的共鸣,我们喊出了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我们受欢迎的原因。 谢方一说:那时候,潘明臣被关,郭晓鸣被抓,为什么活过来了?就因为有一种精神支柱。“红一线”,一个知青的精英团体,在那种条件下,吃的是霉豆腐、干萝卜,没有工资,没有演员级别,为什么那样兢兢业地干?为什么别人热衷于跳忠字舞,而我们跳“亚非批”?那是一种精神现象。叶瑞溪说:“红一线”集中地反映了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在那样一种环境下,是怎样参与社会,是怎样有抱负,是怎样上努力的那样一种历史责任感。 二、生命的出演 ——“我们拿心干¨血在演.用生命在演。” 1967年8月,长沙市十六巾校园。 这几天,苏孝元、李高涵和知青文艺宣传队全体成员一样,很是兴奋,很是激动。他们为各地知青来宦传队应考的盛况而感动。吹拉弹唱,各显其能,使沉寂了多日的十六中校园,热闹得沸沸扬扬。天气再热,也热不过知青们的青春之火。“我们像投奔延安鲁艺一样地投奔你们宣传队来了.李大蛆,苏大哥,收下我们吧!”面对着刚刚经历八月大逃亡的知青伙伴,望着他们那惊魄未定,却对宣传队充满信任和希望的眼眸,作为知青文艺宣传队发起人的苏孝元、李高涵,怎能不想得好多好多!一定不能辜负广大知青战友和他们饱经苦难的亲人的信任与期望,一定要把我们知青的文艺宣传队办成“演知青,唱知青,替知青说话.讲知青心里话”的好队伍。相同的命运,鲜明的宗旨,把众多的知青文艺积极分子吸引到一起。十六中校园每天都像过节。“红一线”,尚在襁褓中的“红一线”,以其赤子之情感召着一群热血知青。 正当知青们兴高采地筹备组建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时,一个炸雷在知青们的心空轰响——“何小明等九名知青8月19口在零陵被枪杀!”消息传来,知青们惊呆了。记不清是早上,还是晚上,只记得泪水模糊,只记得悲愤像是在燃烧,在年轻的胸膛冲腾…… 8月7日,江水知青王百明被枪杀;8月19日,零陵知青何小明等9人又被枪杀。“知青何罪?百明小明何罪,”不用动员,不用号召,战友遇难像无声的命令,整个知青文艺宣传队像干柴烈火,迅猛地从十六中燃烧开去。刷标语,泪水湿了白墙;搞创作,泪水浸了稿纸;排节目,泪水噎住了唱腔。一颗颗年轻的心哭着,喊着.叫着,唱着。 我们拿心和血在演,用生命在演,演完了,我们把血衣、战旗包好 我们哭着演.观众哭着看.乐队跪在滚烫的地上拉二胡、吹笛子。在五一广场、火车站、南门口……我们演了一场又一场。有的观众,跟着我们演出队,我们到哪里,他们到哪里,陪着我们哭了一场又一场 一有位老人问:“姑娘,被打死的是你的亲哥哥吗?” 不少人对我们讲,你们演得真好,知青的苦,我们都知道…… 一面旗帜,一面用知青战友的鲜血染红的旗帜,在长沙升起来了!一首歌曲,一首用知青年轻的生命写成的歌曲,在知青们中间,在知青的亲人和朋友们的心里,迅速传唱开来!“红一线”,还没有正式命名的“红一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在祖国母亲的怀里成长。 极具感染力、极富真情的生命的出演,撼动了母亲城长沙的父老乡亲,他们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强烈的观众反响深深地激励着“红一线”的队员们,记不清怎么吃的饭,也记不清睡了几小时的觉。当年轻人的泪水滴在遇难战友何小明的斑斑血衣时,当一幅幅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感佩的大标语铺满校内校外时,“红一线”队员们从心里涌出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感觉t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他们觉得自己一下予长大了好多好多…他们为失去战友深感悲痛.叉为社会各界的同情声援倍觉安慰。“知青”从一出世,就牵动着千家万户,“文革”开始后,被日益恶化的局势和农村武斗滥杀风逼返长沙的知青,更成为每一个知青家庭的沉重精神包袱。 知青往哪里去?知青的命运谁管谁问?几近绝望的知青和他们的亲友,被一个又一个知青惨遭杀害的消息震醒,坐以待毙吗?企盼恩赐吗?不行!绝处求生的知青和他们的亲友看到了“红一线”的演出,听见了“红一线”代表着知青群体向社会发出的“为知青求生存”的正义呐喊。这呐喊没有派性,不含私利,真实地反映了万家百姓的心声。这就是“红一线”得以家喻户晓的社会基础。死于非命的知青伙伴,一朵朵鲜活的青春之花,绽开在舞台和街头活报剧里,像点点旱火,点燃已濒于绝望的人们的心。“红一线”啊,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你知道你走的这条路,将会给你和每一位“红一线”战士带来什么吗? 当时的“红一线”领头人和战士们并不十分清楚这些。但他们坚信他们的演出是成功的,他们的呐喊是正义的,他们“为知青说话。说知青心坐话”的宗旨是正确的。,每一场演出的群情激昂。每一拨观众的热汹盈眶证叫了这一切。风靡长沙城的“红一线”热激励着“红一线”,他们要排出更多的好节日,更多的直面人生的节目,有内蕴有艺术性的节目,来报答母亲城长沙百姓的厚爱。 “排一个《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好!我们扮成黑人兄弟上台!”“穿上海魂衫,打起非洲战鼓!”“戴上脚镣手铐跳起来,舞起来!” 他们就这样排着,练着,撼人心魄的咚咚战鼓把年轻人的思绪带往黑非洲,带往印度洋,带往南美洲… 夜深人静之时,“红一线”队员们睡梦中就没想过自己和自己的同学在江永的非人遭遇?就没梦见过自己被无端“套起来”吊打的惨状?就没梦见过回城后眼见父母被打成黑鬼游街的场景?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的知青诗人和艺术家记得这古诗。当我们的“红一线”把个《亚非拉人民要解放》跳得那样激越、悲壮,那样刚烈倔犟,那样感同身受时,人们啊,让我们向“红一线”敬礼吧! 难怪30年过去,我们“红一线”活泼天真的谢方一依然血气方刚地在自问:为什么别人热衷于跳忠字舞,而我们跳“亚非拉”’真的,为什么? 三、光荣与苦难 ——我们的呐喊,引起人民强烈的共鸣,我们喊出了人民的心声,这是我们受欢迎的原因。 30多年前,在湖南最美的艺术殿堂湖南剧院里,“红一线”向省会各界作首场公演。人们像潮水一样涌进剧院,掌声像春雷一样阵阵轰响,知青和他们的亲友们用热泪和亲情拥抱我们的“红一线”。“红一线”从此名扬三湘四水.以至北京.甚至海外…… 光荣和苦难,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无情的历史常把它们莫名地连在一起。由苦难而生出光荣,又由光荣生出新的苦难。 “红一线”的光荣却在于:正是在崇高的理想与信念都被打碎之际,他们以自己的经历,从亲身经历的苦难与血腥中学习,捧着战友的血衣,举起理想与信念的大旗,勇敢地走向街头,走上舞台,向自己的同学、自己的亲人,乃至全社会公开的宣告:我们知青不要派性,反对派性!不要武斗,反对武斗!我们知青要生存,要读书,要工作! “红一线”的光荣还在于:代表着文革前的知识青年和比他们苦难更深重的家长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最早地用艺术形式讲了很多人想讲不敢讲、不能讲的心里话。他们用年轻人的无私与无畏.走着一条与文革绝然不司的路! “红一线”尤为光荣的是:他们以自已生命的出演.再一次证明了反动血统论的彻底破产。 毋须讳言,“红一线”的大多数成员出身都有“问题”。但是,他们以自己对民族、对祖国的无比赤诚,以自己在血与火的磨难巾淬砺成的出色品格,接受了历史的考验。他们也许是独一无二地在“文革”中以群体“黑五类”的身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登上了当年“黑五类”们连进门资格都不可能有的“红色舞台”,预演了一段只有改革开放的今天才得以出现的“无论出身,只看实践”的可喜的政治活剧。 这一点,无论在昨天和今天,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