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良知
——谈晏生作品的人情味
晏生的作品,从我去年国庆节上湖知网以来大部分看过,并且有许多跟过帖。最深的印象是他写的东西“乡土气息”特别浓:一是体现在作品里的“金麦风俗画面”;二是表现在文章语言运用上的许多乡俚土语。一个月以前他决定将在湖知网上发表的文章集结出版,要我编辑校对一下文字,我便又将他的所有文章重看了一遍,由此对他的作品印象更深。
我看到许多网友在跟帖中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夏悸为文集写了序,这篇简练贴切的序写得非常优美。荷塘秋叶、朋之、老灯火写的读后感也很动人,而且各具特色。特别是永明马灯的三篇评论全面,他说:“文章的灵魂是语言,而晏生作品里的每人都讲着老百姓的俚语、俗语……”说晏生就是用“土包子的歌”抓住了众多喜爱他文章的粉丝们,这话确实一点不错!
我无法像夏悸一样:共同去缅怀她和晏生等许多知青在金麦度过的那段难忘乡村生活;也不能像熟悉晏生的荷塘秋叶一样:对晏生进行“文如其人”的中肯点评……现仅就晏生作品里那些使我们感动不已的人情味,谈谈他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了一个作家应具备的艺术良知——
许多网友在跟帖中都惊讶说:“晏生居然用小学文化写出了这么多有份量的文章,不简单!”其实他们不知,这其中的所有文章都饱蘸着晏生的生活之泪呀!读过他的全部文章后你才会知道:是金麦那块古老的土壤孕育了他的文学才华;是山里人的善良美德催生出了他的艺术灵感。掩卷凝思,我眼中就会浮现出晏生背着儿子,手扶犁把犁田的辛苦劳作画面……字里行间无不洋溢出那一缕缕芳香扑鼻的山野气息;页面文中总叫人难忘晏生十三年酸甜苦辣的漫长磨难——而晏生的作家良知就是从这些淳朴的乡俗画面和坎坷的人生旅程流淌出来的呀!
在《过年呷泡茶》中,大年初一的晏生和同队的知青章伢子逐户去给社员拜年,挨户呷泡茶。两人从上午呷到下午,一直呷到肚子装不下,最后碰到富农儿子罗仕财站在家门口,处事一向利落的晏生此刻竟犹豫起来:进不进屋呢?因知青组李组长早上曾交待不要到他家拜年,要站稳阶级立场。左右为难的晏生一瞬间想到仕财母亲是“富农婆”,自己母亲也是“地主婆”呀!于是他一脚跨进了仕财的家门,双手合揖:“伯娘,拜年啦!”感动得仕财母亲的泪水都流了出来——这是一幅浸染着深刻人情味的艺术画面啊!
在《可怜的桥夫子》里,当知青桥夫子被汽车撞死在县城汽车站旁后,他守寡多年的母亲闻讯赶到时,却表现出一种人间罕见的善良:“……要求不要让司机坐牢,她儿子既然已经不在了,她不想让别人的儿子再受苦。”她的这种品德直感动得那位肈事司机跪地称娘。这位可怜的母亲最后竟只要求“买两斤当归回长沙就行”,因为她多年来靠卖血为生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呀——这样深刻入微的人性刻划简直叫人不忍卒读下去……
如果说,“呷泡茶”表现出来的是晏生与生俱来的先天人性中的恻隐之心;那么,“可怜的桥夫子”则反映出了他在后天人生阅历中增长的“人道关怀”。然而,我觉得最能体现晏生人性良知的还是在《一窝野鸭》里:那个炎热的夏天,他带着三个儿子“买糖果”的叫唤去赶场,在场上卖完鸡蛋后换了一包糖果,返队途中幸运地在梦得的田冲里抓到了四只野鸭崽。当他抱着四只鸭崽上路后,鸭婆急得在他头顶不停地转圈……他正准备将鸭崽放到背上的竹篓时,忽然看见为儿子买的那包糖果,那一刻,晏生从鸭崽的可怜态貌联想到家中幼儿盼父归的模样,心里突然一软,毫不犹豫将四只鸭崽轻轻放进了路边的溪丛……此段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者从“捉生”到“放生”的整个内心思想矛盾的过程,子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说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时,就要想到爱别人的孩子。难能可贵的是:晏生在此处竟将对人的爱施及于动物身上,此乃非一般的大爱也!
循着晏生的乡村生活步履,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家良知在岁月的磨砺下一步步升华。无论是从他与金麦男人元元狩猎后分野物的原始遗风中,还是在对美丽善良的金麦女人五妹母爱性格的描绘中,文中的一字一句、一章一回都叫人欣喜叹赏。无论是从“重回第二故乡”当年学子的深情目光里,还是在“回城后的日子里”患难之交肖求生递上的万元存折上(借给作者买社保)……一幅幅、一幕幕描绘都形象地折射出:晏生作为一个知青作家所具有的善良品德;反映出他对“名义知青”弱势群体的人道关怀——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作家的艺术良知,这在一般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如果说,晏生的仁爱胸怀来自于他慈祥贤德的母亲遗传的基因;那么,他的艺术良知很早就已经诞生在他父亲的遗著《军人良心论》里。当然成就今天的晏生其人其文,最终最重要的还是寨古冲那片土地给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营养;还是那片土地上纯朴山民的原始美德滋润了他的写作才华,而那五千个日日夜夜一步一个脚印的不停攀登,才是他最终迈入文学殿宇的阶梯!
在祝贺晏生花甲华诞暨他的文集问世之日,我们对他寄予了更高的期待:期盼他在不断提高艺术手法、升华语言风格、挖掘作品主题的探索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再展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