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流虽不小堵车不严重(他山之石)
——看香港如何解决堵车难题
《 人民日报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script>
“先天”虽不足,堵车却不严重,香港市区平均车速多年均保持在30公里以上。尽管每天也有车流量大的高峰,但除非发生事故,极少出现路面被“堵死”的情况。香港的“秘诀”不在于加建拓宽道路,而在于以通畅为目标的高效交通管理。
公交优先——
大量私家车平时“休眠”
地铁及城市铁路403万人次;大巴375万人次;小巴185万人次;“打的”92万人次;渡轮、缆车、班车等47万人次。这是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每天乘坐公交工具人数,总共1102万人次,占每天出行总人次的九成。换言之,除了用双腿走路的,只有不到一成的香港市民每天开私家车出行。
香港道路通畅,首先归功于“公交优先”的交通管理战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运用政策和市场杠杆限制私家车上路,从而减少路面车流。
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中,铁路是“重中之重”。香港铁路交通系统四通八达,全长239.5公里,由地铁、轻铁、机场快线等行车网络构成,总共152个站点。地铁站台内换乘简单,只要是两条路线之间,一定是对面站台换乘,无需上下楼梯或兜圈。而且,每个铁路站就是一个公交中心,大量公交线路接驳,市民通常只倒一趟巴士就能坐上地铁。
“在香港,买车便宜养车贵,开车的成本极高,现在汽油14块多钱一升,外面停车费动辄三四十块一小时,平时上下班搭巴士,也不辛苦,赶时间就打车,算下来都比开车划算。”家住湾仔的李先生说,香港的私家车大部分都不是“代步工具”,平时呆在停车场里,周末才开出去。
香港运输署公布的数字显示,在总共57.5万辆汽车中,私家车38.5万辆,占2/3,但平日在路面上跑的私家车只有不到三成,而公交车占去七成以上,大量私家车平时“休眠”,大大缓解了道路压力。
科学管理——
“按需调节”红绿灯等交通要素
9月3日上午8时10分,记者乘坐的汽车从跑马地开出,一路经过湾仔、金钟、中环、上环,15分钟后到达位于西环的单位,全程7公里,约5公里路程属于城市快速路段,经过6个红绿灯,最高时速超过80公里。一路遇到4个红灯,最长的一个,前面排了15辆车,但一个绿灯也就过去了。每天上下班,路面情况和路上用时都大致如此。
运输署高级工程师符致日说,运输署会持续调查每个路口在高峰期通行的车辆数,以及每个灯放行的车辆数,以此作为设置红绿灯时长的依据,主干道上还有摄像头监控,除了特别拥挤路段,通常一个绿灯可放行所有排队车辆。路面交通划线有虚线、实线、虚实线,指示车辆能否并线,从何方向并线,将不同目的地车辆分开,减少了随意并线。“即使是上班繁忙时段,港岛市区的平均行车速度也可达20公里。”
不仅红绿灯,交通划线、标识、行车方向等交通管理要素也会“按需调节”。运输署策划科工程师李群说,比如虚线换实线、增加标识等简单操作,既可以由运输署职员提出,也可以接受市民和司机的意见,在通过工程师的评估后即可通知路政署修改,整个过程几天足矣。
此外,交通标识醒目清晰,让司机少走弯路;十字路口设为黄色网格禁区,车辆不能停留,即使绿灯亮也要在确保穿过网格区才能通行,消除了十字路口车辆互不相让的“拧麻花”现象;设计大量“空中行人系统”,减少路面人流;隧道、桥梁等交通“瓶颈”处安装交通管制及监察系统,令安全性和容车量大大提升;主干道交通状况视频信息通过网站实时告知全港,让出行者早做安排……点点滴滴,汇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
灵活执法——
车开慢了也不行
若说运输署的工作是交通管理的“硬件”,那么交通警察上街执法是交通管理的“软件”。香港一共有1700多名交警,平时执勤都开着摩托在大街小巷巡视,只要见到有堵车或突发情况便立即到场疏导处理。
“有一次,开车到港岛南区的薄扶林,但我路不熟,开得较慢,这时就过来一位警察,向我示意靠边停车,验完驾照,说‘你开得太慢,路是大家的,不能影响别人’。”在中资企业工作的蔡先生连忙解释说是迷路了。警察听后,没有罚款,说了句“跟我走”,开着摩托把他带到目的地。
驾摩托快速处理,车开慢了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每天在香港发生的交通执法故事。“确保交通畅通”是交警的首要职责,也是道路通行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