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洞庭——爸爸给女儿讲的知青故事》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上湖南知青网,才发现我们湖南知青中许多人文学造诣甚是了得,文学成果多得惊人,单单雄鸡报晓先生在沅江一篇洋洋洒洒的发言,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佩服归佩服,羡慕归羡慕,或者,眼红归眼红,人不能仅仅生活在佩服、羡慕和眼红之中,就像过去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时一样,结尾都不忘要激励一下落后:“他们上去了,我们怎么办?”
怎么办,急起直追呗,但一个“追”字,谈何容易。笔者虽然在少年时代做过文学梦,也没有过早步入老年性痴呆,但肯定谈不上聪明能干,精力也不充沛。龟兔赛跑,乌龟居然不落后,那是戏剧性结果,寓言中可能,现实生活中很难复制。
于是,我想到了集体的力量,决定打一场“人民战争”。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吗?我将平时给女儿讲的知青故事用文字整理出来(“讲”与“听”是一个互动过程,教学相长,讲和听互相促进),女儿为故事插图,妻子担任参谋长并为书写跋。很快,这本全家参与的书就出来了,应该于今年11月底或12月初即能摆上全国许多书店的书架。
本书描述的是一位在农村劳动、生活和学习了10年,接着又在工厂工作1年的老知青的故事。16岁的“我”从下乡开始,即面临如何适应环境、如何独立生存、如何尽快学会农活、如何融入农村社会等诸多问题。接着,生活陷入了困境: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招工失败,且很难再看到希望;全家下放,不但没有了城市的经济支援,还需以一人的微薄口粮维持包括年迈的父母在内的一家四口人的生存,长年无法摆脱饥饿的阴影,常常饿得发黑眼晕;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间歇的劳动,且夏天的双抢和冬天的修大堤等劳动还异常艰辛,艰辛得时时在挑战身体的极限;有时疾病还出来凑热闹,家庭矛盾似乎也不容易化解,这使已经非常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最关键的是被彻底边缘化,前途无望,“我”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然而,不管生活的道路上有多少坎坷,不管生活的重担如何加码,“我”又始终没有被压垮,仍然顽强地在探索、在追求:学木匠、学医、顶职、病退、自学英语。恢复高考后,“我”成功地考上了大学。
知青的话题是沉重的,沉重并没有什么不好,记得有位著名作家曾经告诉我,“沉重的故事更容易打动读者”,但我们不应该将笔触仅仅停留在沉重上。爸爸给女儿讲知青的故事决不是让女儿陪着父亲流眼泪,而是希望年轻的一代了解和继承老知青们面对种种艰难困苦绝不低头和奋发向上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爸爸给女儿讲知青故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是为了鼓励他们发奋图强,是为了年轻一代站在老一辈知青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不少读过本书底稿的人都认为,《过洞庭——爸爸给女儿讲的知青故事》一书“让孩子们读读很有必要”。
如果年轻的一代通过阅读和思索,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体会和收获,那便是对一名老知青虽然身在繁华闹市,但远离灯红酒绿,白天努力工作,深夜笔耕不辍的最好回报。
老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