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儿姑娘
---蹉跎岁月回忆录(十五)
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女孩子十四、五岁就要“放人家”(定亲),我们生产队的秋儿姑娘也不例外。当时,她已有17岁了,婷婷玉立,面容姣好,用当地话说,是一个“乖姿丫头”,定亲两年的对象是相邻大队一名家境宽裕的农家子弟---建军。
秋儿家原来住在公社附近,后来他们全家搬迁到我们生产队。由于这个客观原因,秋儿算是一个稍见世面的妹子,不是老山沟里的“土包子”。秋儿父亲是个草药郎中,母亲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在家既要出集体工,又要操持家务。秋儿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当年在生产队,其弟还不到10岁,老喜欢跟着我跑。我就故意逗他说:“我又不是你姐夫哥,老跟着我跑什么?”弄得他怪不好意思。秋儿对这桩媒人牵线、父母作主的包办婚姻一直很不满意。逢年过节,建军都要提些礼物来,但秋儿总是爱理不理的,基本上都是她母亲接待未来的女婿,搞得建军甚为尴尬。为此,她母亲常常责骂秋儿。
有一次,她母亲叫我到她家里,说我们知识青年是长沙大城市来的,见多识广、知书达理,请我们帮忙做女儿的思想工作。于是,我以知青大哥的身份与秋儿交谈沟通了一番。原来,秋儿一方面不满意父母亲的包办代替,对建军也说不出个好与坏;另一方面,不愿意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一辈子,她真羡慕我们知青的自由和自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真看不出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姑娘也有我们知青的潜在意识。于是,我将这些情况如实地转告其母,希望他们能尊重女儿的意愿。但她父母说,这事已众所周知,不能反悔,仍然坚持这桩婚事。
我招工走后不久,秋儿还是与建军结了婚。但由于婚前思想感情基础不牢固,婚后他俩同床异梦,很不幸福,经常扯皮吵架,闹得不可开交。所以,秋儿也经常回娘家长住不回去。建军因冷脸挨热脸感到没意思,也不愿接她回来,弄得两亲家关系十分紧张。此时,秋儿和建军的父母都后悔不已。最后,双方经调解协议离婚,秋儿家退了一些财礼钱才息事宁人,好在没有小孩拖累。
“一家有女百家求。”秋儿虽说离过婚,但人还年轻,长相也俊俏,又无“拖油瓶”拖累,所以说媒的仍有不少。这一次,她父母再没有干预,任其自主嫁给了县城工作的一名普通工人。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加上秋儿具有农村姑娘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县城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生活也就逐渐好起来了。同时,夫妻俩也响应计划生育的号召,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由公公、婆婆帮着照看,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远比在建军家强。有一年春节期间,我在生产队看望干爹干妈时,见到了已为人母但丰韵犹存的秋儿,其穿着打扮全然没有当年农村姑娘的乡土气息。她高兴地告诉我,自己离婚后在县城的生活及变化情况。她母亲还悄悄地告诉我,如果当年不是干妈引进了小凤,秋儿就想找一个你这样有文化的知青大哥。想不到到她还打了我的“米”。我笑着回答:“秋儿已经名花有主,‘挖墙角’的事搞不得!”
由此看来,离婚并不可悲,命运全靠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