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公告活动通知》栏目,里面有新的内容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戥子桥这条狭窄的小巷我也走过多次,谢谢楼主的好文,让我了解了戥子桥历经沧桑的过去与现在。
长沙有许多叫桥却无桥的古城小巷,那里记录着长沙古城历史的多少往事,但现在森林般的水泥高楼大厦压在长沙城古老的脊背上,原来古城旧貌已荡然无存,我们这一辈还能数说着能看到长沙古城的过去与现在,我们的后代呢?他们还知道多少长沙古城的故事……
戥子桥记录着永明马灯兄少年读书求学、沧桑岁月的经历。
我怀着应该说与作者同样的心情读完此文,引起了内心的共鸣……我们都有相似的青少年。
谢谢永明马灯兄对戥子桥知识性的介绍。
说来惭愧,第一次路过“戥子桥”,“戥”字不认识,是回家查字典才读出来的。
当年初中有位老师叫“谢和”,是位印度尼西亚的归国华侨,也住在戥子桥。上历史地理课时,一个调皮同学故意大声说:“郑和下西洋,谢和下南洋”。逗得我们哄堂大笑。
戥子桥,说来在我的心里一点也陌生,当年为了帮衬家里的生计,极小便“破帽遮檐”的游走于城内的大街小巷,做作各种获取蝇头小利的营生,其中,戥子桥也可算是常来常往的“根据地”之一。
但是,对于戥子桥的历史、掌故,却孤陋寡闻。读了马灯先生《戥子桥---我心中的桥》一文后,作为一个老长沙,至少今后在向外人介绍长沙的各方面的情况时,在戥子桥这个地方,我是不会脸红了。谢谢马灯先生上的人文地理课!
正如岩利所说,马灯兄的文章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因为我从六十年代起(至现在)就住在与戥子桥相邻的街巷,那一片有许多小学和初中同学,但当时并不认识马灯兄。
真如潇湘之子所说,回忆也勾起了我“破帽遮颜过陋巷”的往事……其中还有许多幼稚可笑的事情。谢谢马灯兄介绍的人文地理知识。
谢谢马灯兄点拨,戥子桥众多的人文历史典故。我只知道戥子桥小学的足球队六十年代初在长沙小有名气。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楼主的文章勾起了我的好多回忆,从小学四年级起,每个月的8号,我都要到戥子桥省参事室帮外公领工资。外公是民主人士,那时就有一百几十元,在当时可是高工资,每次我将钱一分不少的取回交给外公,最喜欢我的外公总是要夸我能干还要亲我几下,再奖励我几块钱的“劳务费”买糖吃。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我记得,我从来就不坐车,几时都是走路去的,所以对那条小巷特别熟悉,真的好想再去那里看一看。
谢谢楼主好文,让我了解了我小时曾走过无数次的古城小巷的历史今天
戥子桥在我的记忆里,仍是个伤心之地。
岁月的叹息都被深深的埋在小巷的地底下,也将我少年时的恶梦和忧伤留在了这叫桥却无桥的古城小巷里。
怀旧,也就更珍惜今天。
谢谢永明马灯兄,又让我们认得达长沙这一个叫桥却无桥的古城小巷戥子桥。
当年,这个“又亲脸、又给钱”的劳务“美差”,我们到哪里去找罗?
戥子桥,也是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一条街。
61年,我从河西的小学毕业,报考了一中,考试是早上8点开始,当时,从河西到河东,要坐轮渡,为了不耽误考试,头天晚上,我父亲带着我,就住在了戥子桥的参事室里(那时好像参事室还是民主党派的办公室),接待我们的是个姓“梅"女同志,当时我少见多怪,很为这个怪姓惊讶了一番。后来,一中六年,回河西的家中,有时也走戥子桥,过局官祠,走教育厅,到又一村,再走中山亭到五一路轮渡码头过河。
我有个一中高中的同学住局官祠靠戥子桥这头,家里是开豆腐店的,姓赵,马灯,你认识他吗?
胡老师
小学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