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游图记
(一)中山堂
这是中山堂大堂里边悬挂的孙中山的手迹的复制件,文章的内容摘自《礼记》,一般认为,此书是战国时期的儒生们编写的。文章体现出了儒家的“大同”思想,据我看,这和我们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差不多,实际上,最早翻译“共产主义”一词时,就有人译成“大同社会”。本想把这段文章翻译一下的,太长,就算了。
这是李明灏将军的手迹。意思是:喜欢学习接近于聪明,努力去做接近于仁义,知道耻辱接近于勇敢。聪明、仁义、勇敢这三样品质,是天下最通畅无阻的道德,要实现它,办法就是坚持执着。
黄埔校旗及中山堂内部的结构和设施,包括教室、走廊和楼梯。请注意最后一张照片,那墙上一排排木制的横杠,是为安放抗战阵亡烈士的牌位而设置的。军校的学员阵亡了,将其牌位安置于此,岁时祭奠。
(二)法相岩
摄于法相岩
法相岩就在二中门外,周边环境极差,乱糟糟的,再加上时间不够,匆匆地看了一下就离开了,很可惜。粗粗看来,似乎明朝的石刻为多,这应与明代岷王朱楩曾在此建藩立国有关。法相岩原名太保岩,又叫澬胜岩(此“澬”即“资水”的“资”),所在之山叫宝方山,山上有寺名法相寺,后来就依寺之名叫作法相岩了。此名最初出现不知是什么时候,但在一方石刻上看到了此名,此人是州学正(相当于州的教育局长),叫张广榕,善化人(即现在的长沙,大致以五一路为界,南边为善化县,北边为长沙县),是我们的小同乡啊。可惜的是,没记清碑刻上的日期,照片上又没照上。
(三)文庙
摄于武冈城内的文庙
第一张,是晋代陶侃手植的双银杏树,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和麓山寺的那棵六朝松年代相同。陶侃文武兼备,为晋朝名吏名将,做过刺史(相当于省长或大区的书记)、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他有十八个儿子,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他的曾孙。陶侃曾任武冈县令。二十多年前我到武冈曾看到过此树,当时它的根在院内,树干穿墙而出,现在的文庙,休整时将墙内移了,所以它变得长在墙外了。
第二张,拍的是棂星门前状元桥下的水池,水中的倒影,便是状元桥的桥面。
(四)王陵公园
摄于城内王陵公园
武冈故名都梁,其名之得来,源于当时的方言(或者是少数民族语言)。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武冈城西有小山,山上有亭子有小溪,里边长满了兰草,芳香扑鼻,当地的土话称兰草叫“都梁”,所以这个小山就被叫做“都梁山”,连带着这个县也就叫作“都梁”了。郦道元给《水经》作注解,大都经过实地考察,他的解释,应该是可靠的。
(五)云山
摄于去云山的途中,在汽车上拍的。
云山山路险峭,极窄,竟然还有塌方,大石头滚到了路中间,车子被拦住了。弟兄们立刻下车,齐心协力,将石头搬开。第一张冒搞得赢,只照了个背影;第二张是远足四方、张老三和思树在搬石头,看见没有,左下角就是被他们滚下去的石头。
第一张,是树立在云山顶上的云山知青纪念碑,碑前的讲解者为当年的知青,后来做了林场的书记。第二张,是树立在城内东门(?)城墙旁的知青石,是武冈知青联谊会建立的,石上的题字者为武冈市原副市长,他也是知青出身。他们不忘自己的历史,很为他们感动。
此碑即是刘公武将军为黄埔武冈分校政治部主任兼任武冈县长时所立,碑文已有泐蚀,但还能看得出,内容是关于保护寺庙、保护周边环境的。碑现收藏在云山胜力寺内。
胜力寺的香火似乎不太旺,两位在功德箱前收款登记的老太太看着我们一大帮子人进了庙,不知在想什么。
胜力寺旁的塔林,是收敛去世僧人遗体的所在。《少林寺》电影里的塔林,形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
云山顶的仙人桥,一张是在正侧面拍的,一张是下山后在反面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