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能认几个字的中国人就没有不知孔子的,即使不识字的老年人,甚至牙牙学语的幼儿也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地哼上几句,不管懂还是不懂,谁都可以张口说出几条“论语”中的格言。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孔子被称为“圣人”也理所当然。但孔子从他“出名”起就没有停止过被批判,不光是后来的“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就是他生活着的春秋时代,法家、道家、墨家等在“百家争鸣”中也没有停止过对儒家对孔子的争论和批判。鲁迅曾说孔子被抬得很高,若与释迦牟尼比“却实在可怜得很。诚然,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一副寂寞冷落的样子,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佛寺,或者是神庙”,虽老百姓也说孔子是圣人。不过鲁迅描写的是很早的事了,现如今孔圣人又时来运转了,民间倡儒学,官方搞祭孔,声势之浩大,令孔子的陈年泥塑又熠熠生辉了。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有称孔子为“圣人”的,孔子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避难迁居鲁国。三岁丧父,随母颜征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少时贫贱,及长,做过委吏(主管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相传曾问礼于老聃(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中年后聚徒讲学,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并把“礼”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作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三十五岁时孔子因鲁国内乱奔齐。齐景公向他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极为赞赏,欲启用孔子,因齐相晏婴阻挠而作罢。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五十一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升任为司空,再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
六十八岁返回鲁国,不再求官。晚年致力教育,其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又埋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其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他的门人及再传弟子集成《论语》一书,该书辑录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言行,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