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湖南知青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孟晓专栏 → [原创] 拾遗之五……藏头诗

湖南知青网历年论坛链接: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您是本帖的第 593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 拾遗之五……藏头诗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原创] 拾遗之五……藏头诗

(1)         古潭明如镜,潭深水无声。

          静子一开口,子才惊四朋。

(2)   椰风扬起诗帆,风儿吟唱故乡。

       海舟轻轻摇弋,韵曲流出胸膛。

(3) 清明时节雨纷纷,风调雨顺好年成。

      明月又到中秋夜,月圆人欢迎国庆。

(4) 夜夜坐班到三更,深深情意系知青。

     人人惬意围茶坐,静静无言品香茗。

(5) 落英缤纷丽人行,霞光映红女诗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鹜画长天秋水情。

(6) 潇湘之子有文才,湘西孕出灵气来。

      之乎者也精文字,子夜白果树华章。

(7) 合意姐妹填词话,意蕴古今境界佳。

            人人都赞词曲妙,才华洋溢网友夸。

(8)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花。

      社员想家归省城,员工榜上已有她。

(9) 山上一簇杜鹃花,点燃屋顶的早霞。

      水面碧波明如镜,好山好水好人家。

(10)包罗万象走笔宏,子之文采蕴章中。

      馒头述说饥荒事,头头道道总悲情。

(11)火为礼来主谦让,土为信来多机变。

      重生之人八字强,生来招得福禄缘。

(12)痴文痴艺痴风景,眼观四方目有神。

      睛聚人文太平街,兴隆盛世话黎民。

(13)乐闲网友心手巧,闲弄文章和花草。

      手牵水乡姐妹情,巧植碗莲荷花苞。

(14)燕子衔着拼音跑,燕燕归来怎知晓?

      拼音字母早忘记,音读英语混淆了。

(15)麓山玉立湘江旁,山风吹得红叶扬。

      远落它乡为异客,眺望桔洲秋月圆

(16) 青春一去不复返,春去秋来六十载。

      不要沉迷得失事,再续青春黄昏篇。

(17)冬去春来好姑娘,去到安乡把禾栽。

      春暖人间政策变,来到省城有班上。

(18)云卷云舒自逍遥,儿时诗绪上九霄。

      飘向仙界瑶池会,飘落青春苦竹坳。

(19)木为东方仁。林乃木所从。

      森林植树厚,福泽被子孙。

(20)沅水自西来,水流向东方。

      泛舟豪情美,舟歌洞庭扬。

(21)乡音入耳亲,音绕白鬓情。

      姐从南国返,好礼赠故人。

(22)回夜深人静“来年金秋我也来”——

      来年金秋君若来, 湖知网友乐开怀。

      君若万一来不了, 兄弟姐妹眼望穿。

(23)笑对人生笑开怀,对酒当歌诗句来。

      人生何须尽得意?生命之树花常开。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1/7 11:38:39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诗词格律基本概念   (一节: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古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汉语里每一个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合成的。我们谈韵,都只是同韵母有关系,同声母是无关系的。一个字的韵母可以是一个单元音,也可以是复韵母。复韵母的主要元音也叫韵腹。主要元音前面可以有韵头;它的后面可以有韵尾;也可以同时有韵头韵尾。凡韵母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相同或相近的,就构成了韵。例如书“书”(shū)、“姑”(gū)、“模”(mū)、“夫”(fū)是同韵。

        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例如: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xiāo),

自将磨洗认前朝(chāo)。

东风不与周郎便(biàn),

铜雀春深锁二乔(qiāo)。

         在拼音中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麻”,“家”,“瓜”的韵母是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 、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mā﹞,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识(zhi),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但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侯,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语音起了变化……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之前还有﹝切韵﹞、﹝唐韵﹞。

       “平水韵” 就是根据唐宋诗的用韵规则总结整理出来的。另外还有其它一些韵书,如《诗韵集成》、《词林正韵》、《宽韵》、《诗韵全壁》等。诗韵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增加新的血液。“平水韵”中有一些字的读音今天已发生了变化。《中华新韵》就是在这基础上孕育出来的。“诗韵新编”则是依照《中华新韵》归纳现代汉语为十八个韵部编写的。不过,当我们读古人诗的时候,却还是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平水韵”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现海内外仍有许多人爱用“平水韵”。故今日诗坛新旧韵并行的局面仍将继续。

(二节:四声)四声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依照传统说法有一种解释: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古为分辨平、上、去、入,还编了歌决:“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持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为了”,就读去声。古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下面试举一些例:

      骑:平声,动词,骑马;  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  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赃。

      数:上声,动词,计算,  去声,名词,数目 ……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看”属于这一类。“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       古时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经转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里去了。写格律诗者应记住今转为平声的古入声字。

   现在各地的汉语方言,几乎没有一处的声调系统是和唐代的四声完全相符的。最不相符的是普通话,因为普通话里入声已分别归入了平上去三声。例如:土、叙、氏、奉、项、父.聚、杜、部、陛、怠……等字;唐代读上声,现在读去声。唐代与现在的读音不同之处甚多。

   还有两点要注意:

  ﹝1﹞   阴平、阳平也有人称为上平、下平,但切莫把它们和诗韵上的上平声、下平声相混,      

    ﹝2﹞,写作近体诗只要能分辨平仄就可以了,不必再从仄声中去分别上、去、入。但罕见的仄韵近体诗,在押韵时,上、去、入三声是要分开的。

    因此说:辩别四声是辩别平仄的基础。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1/10 21:15:09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三节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级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起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而不至于单调。现代汉语也分成为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同古汉语相比,现代汉语有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到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古代的入声字归入上声和去声的关系不大,反正都是仄声字。而归入阴平和阳平的就需要辩别,否则就会把这些仄声字误认为平声字。这些归入平声字的入声字虽然不多,却需要记住。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槪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江浙或山西、湖南、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中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了。至于哪些字属于入声,哪些字属于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辩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辩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入用了一个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ciaoou等韵基本上没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辩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辩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平仄格律的作用是:充分利用汉字、汉语的音乐效应,通过平仄声调的搭配,充分发挥文字的音乐美,便于阅读,便于吟诵。在音韵、声调、节奏、乐感等方面,激发感情,传达美感。

    四节: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队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对仗句必须符合五个要求:(1)字数相等;(2)词性对应相同;(3)语法结构相当;(4)平仄对应相对;(5)意义相关或相反(忌相同)。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星”与“月”,属于对应;“垂”与“涌”,属于对应,余类推。所谓“语法相当”,系指词组相对时,有的相同,有的只是词性相同。如“鸣(于)翠柳”(省却介词于)是动补词组,“上青天”是动宾词组,它们虽然词组不同但都是动词+形容词+名词,词性一一相同,所以也能对。又如“风吹海立”与“雨过江来”两句中的后三字,前者是兼语词组,后者是连动词组,词组虽不同,但词性一一相同,所以也能对。
        二、工对与宽对:    由对偶的角度看,可把词分为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等类;名词品类繁多,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用、服饰、饮食、文具、文学、植物、动物、天伦、人事、武备、形体、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等若干小类。在平仄安排符合格律的前提下,名词相对时,必须是同一小类相对,才算是工对。如山对海,雨对风,花对草,阁对楼等;根据习惯,莺声对草色,诗千首对酒一杯,也算工队。宽对系指上句与下句相对应的字词性相同的队仗,它不要求名词的小类相对,如烟对井,潮对剑,仗对琴等。又如“天下计对老臣心,青天对外白鹭洲”,词性词组对得不那么工整,也叫宽对。工对和宽对之间,还有邻队,那是指名词小类中相邻两个小类的名词的对仗,如雨(天文)对秋(时令),村(地理)对露(天文),柳(草木)对莺(鸟兽)等,它们对仗的工整程度,介于工对与宽对之间。
    

       三、除工对、宽对、邻对外,对仗还有以下几种特殊形式:

     1.流水对(走马对)上下两句的意思连贯一气,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单独一句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或不能表达出来的,叫流水对。
     2. 当句对(句中对)在一个句字中,一些字词同另一些字词相对,有时字数不相等。
     3.借对(假对)(1)借字义的,(2)借字音的。
     4.错综对(交股对)两句相对的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
     5.扇面对(隔句对)在诗中,单句与单句对,双句与双句对。
      四.对仗应注意的事项:(1)数目词、方位词、代名词、颜色词、叠音词、连绵词、天干地支、虚词等各自成一类。(2)形容词可以与自动词对。(3)忌合掌(两句意义相同)。(4)应尽可能避免:词与词组对,一个字词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与反复不同),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对等。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1/16 23:54:48
格之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版主
等级:版主
文章:621
积分:5319
注册:2008年5月29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格之明

发贴心情

孟晓友君,可为吾师!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1/30 10:01:52
孟晓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800
积分:16156
注册:2007年1月27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孟晓

发贴心情

  格兄故乡来,

  兄之文名藏。

  谦谦君子德,

  虚怀若谷广。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2 20:53:24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5   5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