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生君,你好,我接到一个短信,看了你的“[原创]A君路加雄”这篇文章以后,特此发给我的,其实你这篇文章我也看了,早就在江永版跟了贴。我知道你在改型,在探索,从写自己本身为主,写一些熟悉的人物,你的风格我很熟悉,对你这种举动是很赞赏的,无可厚非。但是今天我接到一个知青的短信使我不得不再回复给你,对你这篇文章,他有异议,我又重新看了你的文章,因为他说了一句使我不得不重新看,重新对你的作品进行评估。他说:这篇文章使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了,这里的他,就是你。你是我们心中的强者,是典范,是偶像。我不想有任何可以玷污你形象的事情发生,所以斗胆为你写信了。
我想,你在人们心目中,你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你原来的作品,能使人从沉沦中看见奋斗,从艰苦中看见希望,从没有人性的世界里看见人性的闪光,从一个阶级斗争的残酷中看见知青的互相帮助风雨同舟的经历,你的文章使人思索,给人震撼的感觉,使人们能感受到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受到鼓舞。你的文章使很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给人以力量,因与许多论坛网友同是老知青加同龄人,经历类似情趣相通,其中一些真情实感、有切肤之痛,必然引起我们大家的触动和共鸣,使人过目不忘,并因此作为教育后代的样板。你做得好,这一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你所以不能轻易地改变这一切,这篇文章,写了你熟悉的小市民,芸芸众生,很普通的一员,生活中这样的原型,比比皆是。但是,的确,别人写了,没有谁会提意见,但是你陈广生写了,人家就要发话了,因为和你原来的作品相比,看了之后,不能给人力量,不能给人启发,没有思索的余地。你想想看,你要改变风格可以,但是你要改变你的形象,我们的网友不答应。你的作品不感动人网友也会不答应。人们希望在你的作品中仍然可以吸收营养。仍然可以吸起力量。仍然可以看见进取和奋斗。这就是大概那位网友提意见的原因。他写给我是知道我们是好朋友,我提意见你不会见怪。
我倒是最近看了峭壁松原创:江永知青李如同办起街头卡拉OK ,这个倒是使人很受启发,使人油然而生敬佩,李如同他原来开过粉店,很多知青光顾过,现在又办街头卡拉OK ,生活应该说很艰难,但是艰难中看不到无奈,似乎还可以听见那抒情的歌声,看到那忙碌的身影,也许由于这种精神,有一个小他二十岁的女子爱上来他,那种爱情真可以说是惊天动地呀,李如同绝对不富有,但是精神上来说可以说是强者,他的日子很丰富。这爱情对他绝对也算是艳福,虽说没有干柴烈火的激情,但是那种柴米油盐牵挂使人感到百倍温馨,的确使人很欣慰。
还有,这次天要下雨的一个跟贴,我把复制在下面(因为不长):
读了峭壁松的这个帖子,不由得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
湘江风光带也是我常去的地方,特别是杜甫江阁的那一段,因为那里人气最旺。那天我和妻子在那里遇见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者,妻子眼睛好,冲他喊道:“这不是唐眼镜吗?”果然是他!一个1963年下放江永的老知青,在那里失去了一只眼睛。回来后就在我们单位做了十多年的勤杂工,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干,还常常遭受那些正式工的欺负。十年前的人员精简,又一脚把他给踢了出去,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甚至连他的名字和住址都没有谁知道。
这次见到他我非常高兴,很想和他多聊聊,甚至很想帮助他。可是没说几句话他就钻进了人群中, 再也找不到了。仅仅只知道他还是一个人过,住在中山西路的一条小巷子里,靠每月三百元的低保过日子,甚至连电话都没有!其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这也是知青,一个当年下放江永,现在孑然一身,什么都没有的老人!
想起他我心里就难过!谢谢峭壁松给了我这样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这个江永知青只给了我们一个背影,三百元一月的补贴也许不能上网,我们再也无法知道他的消息,我的心中他的影子却挥之不去,
能不能从这里得到一些灵感,你能创作出那使人深受感动的知青的形象。
在茶座,你的“[原创]A君路加雄”有很多跟贴,全是溢美之词,一篇作品,从不同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的一位网友是这样的感受,我也认同这样一个感受,我就要说出来,情真意切 友善关心,我们可说是诤友。我也明白,据说,一个作家的最高境界是顺手拈来,随心所欲,笔下生花。也有人说,思想深邃的作家的作品常常不能被当代人认可,也许你到了这个境界,我一时还跟不上,那就算是我们讲错了,你全当成笑料吧。
我这文章如引起一些讨论,如果真有,那也不是坏事情,是人家更加认识你,了解你,是你的作品更加受到关注。我知道你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还有,人家在乎你就是因为你的作品曾经影响过他,在乎就是惦记,大家永远需要你。也正如你所说的:只因为,内心实在是不能割舍湖知网这块我们知青自己的园地,也不能别离这么多关心我帮助我的知青好友。
还有一点,就是你的身体是第一的,我很挂念,有的青山在,不怕没有柴烧。相信你的佳作总在下一篇,特别你要注意眼睛,就此,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