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在流逝的岁月里,凝固着一段段坎坷的人生,漂浮着一缕缕如烟的往事。我用我简拙的文字记下这人生经历的真实,给自己,也给我的友人留下一丝淡淡的回忆。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湖南知青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乡音专栏 → 重庆

湖南知青网历年论坛链接: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您是本帖的第 473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重庆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发贴心情
重庆

http://map.baidu.com/?newmap=1&s=inf%26uid%3Dab7648faa993829689b9887f%26c%3D132&fr=ala0

重庆师大

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电话: 02365362114
类别: 兴趣点, 教育, 高等教育, 其他

涪(fu)碚(bei)

重庆师范大学有新老两个校区 老校区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坐校车(5元钱)到新校区,就是大学城这边(虎曾路)
重庆师范大学
老校区: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三峡广场绿色广场旁)
新校区:沙坪坝区虎溪镇重庆大学城
北碚校区(重师初等教育学院):北碚区团山堡1号
红岩村校区(重师学前教育学院):渝中区红岩村

“活”着的古镇――磁器口

白兰

都说重庆磁器口是一个“活”着的古镇,游览之后,始信。

红色穿斗,白色夹壁(或穿半木板墙),黑色瓦顶,沿街民居和店铺随着磨光的青石板路起伏迭宕。老街上,木门吱嘎,木窗半掩,门前的竹案、竹椅,门里的木桌、木凳,花木葳蕤的四合院,散坐在街边抽烟、聊天的老人,仿佛在述说着一个线装本里珍藏的故事。“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你不能不感叹这“修旧如旧”的巴渝古风。

说其“千年”并非虚夸,据史书记载,磁器口始建于宋代,原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这里曾如民谣里所描绘“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船夫划(即“拱手”)着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点亮的灯如繁星闪烁……其当年的繁盛可以想见,也无怪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之题词“小重庆”。

说磁器口“活”着,除了“修旧如旧”之外,还与抗战时期寓居该镇的一大批文化名人有关,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细细数来,竟不下百余十人。斯时国破家亡,他们不仅在这里停靠了飘泊之躯,还从这里的民俗民风里吸取了养料,作为第二故乡,磁器口自然也就“活”在了他们的书里和画里。据说,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就曾在古镇小学就读;小说《红岩》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就是在古镇的“鑫记杂货铺”奇迹般逃出魔爪。

千年磁器口之所以“活”得如此新鲜,显然是因为再版了当年的繁荣。进得镇来,但见长街窄巷、河滨码头遍布特色小店,不仅有蜡染,葫芦丝、竹雕、木雕、玻璃器皿等手工制品,还现场做糖人、写字画等等;而美食之类,除了被称作磁器口“三宝”的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之外,还有鸡杂、陈麻花、黑豆花、炸鱼条、担担面等等,真可谓“不出磁器口,尝遍重庆城”。游人如织,饕客遍地,嘈杂的市声里,你似乎听得到“远古的声音”。

活着,活色生香,活蹦乱跳,活龙鲜健……磁器口的“活”,不能不说是活“修”活用的一个的典范。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牌坊湾1386-3,(400700

姓名:李北兰    电话:(023)68864882

手机:13072398071

电邮:cqlibeilan@sohu.com

MSN:libeilan@hotmail.com




http://blog.sina.com.cn/amydth0218 http://www.56.com/h89/u_xiangyin5.html http://xiangyin5.blog.sohu.co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1/5 10:29:26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内容被屏蔽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1/5 15:05:17

 2   2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