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池笔会随感
一 知青文学的生命力
……(略)
本次笔会的主题是讨论“知青文学”的走向和发展,“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是开会前拟具的一个讨论题。针对于当前知青作品并不繁盛的状况,许多人提出了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的疑问。依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提法未免悲观了一点。我曾在前不久一次十来人的湖知网友小聚会上说: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取决于我们自己——即取决于我们自己所写的知青作品的生命力……
知青文学之所以能立足并发展下去,主要是因为知青文学的对象所决定的。知青是什么?它是数千万在文革中蛮撞乱干一番后再被“流放”到天南地北山区湖乡的所谓“知识青年”庞大群体(包括文革前下放的那批“血统论”受害者老知青)。我记忆中,自上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后“伤痕文学”以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叶辛和梁晓声两位知青作家的作品。前者以《蹉跎岁月》给我们这代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青春美梦失落后的反思;后者以《年轮》唤回了我们记忆良知中抹杀不去的成长年华的情感。之后的90年代,各种知青作品接二连三,但不知怎么总感到有点“过眼即忘”和“大同小异”之嫌。特别是目前又有什么“边缘人”、“后知青文学”之说等。
很久前曾看到一种较权威的论点:描写解放前各种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基本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我们这些后来者也多是赞同);而描写解放后,特别是文革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首先是我们这些当事人没有“通过”)——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合乎现实。我们是文革的当事人。我们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现在对所有描写文革,特别是描写下放运动的作品基本是不满意的,为什么不满意呢?一时也说不清个子丑寅卯……也许,正因为没有能使我们共同认可的作品,所以,大家就对应该将我们这一代人的坎坷命运和心路历程有一个艺术交待成果的诞生出现了怀疑,从而发出了“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的诘问。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呢?
这次笔会上有几位的发言对今后知青作品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如枫林过客从理论上提示:“只有将知青文学置于文化大革命和社会转型期这两大时代背景下审视……”。牛哥从情感上关注:“我们要努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蒲哥最后总结:“真正的知青文学还未到来……”——我相信会有这一天,最简单最直观的推断就是:知青已经成为苦难的代名词;知青文学就是描写整个知青一代人的磨难旅程和坎坷一生的悲剧作品。试问:
在今日仍能清晰地听到从遥远历史天幕下回响轰鸣着我们当年那英姿焕发时发出的激情呐喊;仍能依稀地看到在无情岁月沧桑席卷过的时空原野上流淌着我们青春血汁和黄汗画面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要怀疑不会出现真正的知青文学作品吗?我们难道还认为知青文学不能走下去吗……当然,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靠艺术虚构才能实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其的庄严使命。因为只有虚构才能将蕴涵着深刻社会主题的大作呈现在世人面前;只有虚构才能塑造出打动读者心灵的不朽艺术形象。若然,现在我们湖知网上那些“饱蘸着知青兄弟姐妹的真情实感”的层出不穷的文章就正是在为此打基础,这也许是对我们这些垂暮之年仍辛勤笔耕的知友们的一种慰藉吧!
(一)文学的使命
要讨论知青作家的使命,先得谈谈文学的使命。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艺术。依据高尔基的说法,“文学就是人学”,但实际上文学并不等于“人学”,因为人学的范围比文学的范围大,但就文学应该描写人的内心活动,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来说,我认为这句话是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之语(顺便说一句:当前的文学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什么是使命?使命就是我们所肩负的重任。通俗地讲,文学的使命就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自己内心所感到的那份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的历史使命感。
……文学的使命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教会人们怎样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怎样去鞭挞社会上的假恶丑——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作者都把他们的如椽之笔,深情地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把他们内心世界最丰富的感情奉献给了人间的最弱者,像《窦娥冤》里的窦娥,《悲惨世界》里的敲钟人,鲁迅《阿Q正传》里的阿Q……
无论是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还是在以妇女为凌辱对象的资本主义世界,底层弱者中又当以女性为典型。如《茶花女》里的玛格丽特,《复活》里的玛丝洛娃,《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里的尼丽……所以说,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人民的传声筒,应该是时代的回声筒,应该是社会的万花筒……
只有这样真切地表现出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才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如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弥尔顿就分别在他们的代表作《神曲》和《失乐园》里,充分地表现出“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而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作家去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知青作家的使命呢?
(二)知青作家的使命
……面对一部又一部的知青作品,特别是面对各式各样的诘问与反思,我们确实有理由来来探讨一下知青作家的历史使命。
仍然以外国作家的作品为例,19世纪的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在丰富的物质文明下出现了人类迄今为止许多伟大的文学名著。一流的世界文豪用他们的心灵之笔,浸渍着他们的激情之泪,写出了今天仍然激越着我们的大量传世之作,如《死魂灵》、《红与黑》、《高老头》……这些传世之作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体无完肤,以致恩格斯都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社会主义的文学一直说作家是属于人民的,而我个人却有这样一种理解:即作家是属于人民的,但作家的生活却是属于他个人的——
一是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上来说的,既然是作家个人所经历的生活,那么这个生活当然属于他个人;二是从创作的角度上说,个人所独有的生活经验别人是无法“剽窃”的,因为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自己亲历的苦难,别人是无法体验到的。例如我们知青作家经历的苦难就是其他作家体会不到的。
许多知青作品属于“纪实文学”,如果要完成知青文学赋予知青作家的历史使命,我们还必须在这些纪实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虚构。因为只有虚构,才能诞生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许多成功的作家在他们潜心创作时就全力投入,以致完全忘记了人世间周围的一切,例当代已故作家路遥在他的成名作《人生》里就成功地塑造了高加林这个回乡知青形象。但他最终还是因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中过于“透支”,在作品问世获奖后就去世了。再看广生哥,他连写四本知青作品,竟写“瞎”一只眼。
正因为有许多如此感人的文学前辈的奋斗先例;正因为有许多不辱使命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作家,正因为出现了如此这么多崇高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文学的伊甸园才挂满了芬芳的艺术花果,而艺术家耕耘出的每片田野都将成为我们后人的共同遗产。
三 知青作品的主题
(一)关于主题
主题也叫“主题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主题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在记事、抒情类文章和作品中称作主题;而在论述类文章中称作中心思想(也称作主旨)。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或在一个母题下包含多个子题)。
显然,我所讲的主题并非指平常学生“命题作文”中的那种“中心思想”小题旨;而是指文学创作中的具有概括意义的大题旨,即具有社会特征的时代主旋律。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有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作者在创作时即已心中有底,也就是说,作家的头脑里已经孕育了主题,并且用它来指导作品的完成。但我们在这里不提倡那种所谓“主题先行”的做法,那样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的,这在解放后的许多概念化的文学作品里可以看出来,尤其是在“四人帮”时期“样板作品”里的“高大全”等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出来,当年也有人把它说成是“遵命文学”、“歌德派”。另外一种主题的表现方法就是:作家在作品里让人物的形象化去说明主题的思想性,甚至于作家在创作时,对自己所要写的作品主题都还没有一个“数”,他就凭借自己的一腔激情和兴趣写下去,有时候,往往这样写出来的作品还成功得多,所以又有“潜在主题”之说。曹禺就说“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一定有什么预先规定的主题”,因为真正伟大的作品从来不给主题下结论,而是留给后人去讨论。
请看福楼拜给乔治桑信中的一句话:“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是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应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这就是说作家不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在作品里赤裸裸地表白出来,而应该通过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
(二)关于知青作品
知青作品的真正涌现则是文革后大下放出现的,例如任毅作的《南京知青之歌》,70年代在各地流传得非常广,歌词很有文学性,曲调非常伤感,真实地表现了当年下放在全国各地知青的普遍心理和生存状况,其它如《异乡寒夜曲》等一些知青歌词作品也是如此。这些知青口头文学至今仍在温暖着我们苍凉的胸膛,甚至于我们一吟唱就会忍不住落泪。
知青作品增多是从1979年起步,且与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分野。这些返城后涌现出的知青作品汇入了“伤痕文学”的浪潮,涉及到上山下乡阴暗面及知青的悲惨遭遇。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安徽女知青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上海知青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1982年出版)等。80年代初期、中期是知青文学的高峰,形成了“知青作家群”,出现了一大批怀旧的知青作品……90年代梁晓声全景式地反映我们这代人的长篇《年轮》……
进入20世纪来,随着商品化经济带来的冲击,以青春吸引读者眼球为快的“80后文学新锐”异军突起,纯文学完全“招架”不住。那些以传统手法写作的作家和诗人,有的竟推着单车沿街销售自己废寝忘食、自费出版的书籍;有的则干脆丢弃作家良知,沦为金钱的俘虏,被雇佣为写手为广告商“捉刀”……属于严肃文学范畴内的知青作品自然不能幸免,况且作为其读者之一的广大知青大都在“下岗大潮”中卷起行李回家了。
知青作品中很大部是散文体的“纪实文学”(如邓贤的《中国知青梦》等),但我这里谈的知青作品主要是指以小说为主的知青作品。为什么要以小说为主呢?因为在文学的四种体裁(散文、诗歌、戏剧、小说)中,唯有小说的影响和作用最大,戏剧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但许多戏剧也是在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因为“只有虚构的小说才能将蕴涵着深刻社会主题的大作呈现在世人面前;只有虚构的小说才能塑造出打动读者心灵的不朽艺术形象。”
所以说:知青作品应是一部底蕴厚实而内涵沉重的多卷体:它的厚实是以知青这代人四十年沧桑岁月沉淀的酸甜苦辣人生累积起来的;它的沉重是以三千万豆蔻年华莘莘学子的失血青春作代价凝聚熔铸而成的。
(三)关于知青作品的主题
我认为:既然“知青已经成为苦难的代名词”,那么,知青作品的主题就应该是以描写知青的苦难为主。
何以非要强调“苦难”呢?我以为:人生虽然是一部悲欢交织的五味曲,但我们知青的这一辈受的磨难硬要比别人多。何以为证?……
只要回望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就会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青春是什么?是豆蔻年华的遥远流放,还是红颜花季的无期漂泊?是寒夜浸在冷枕上的热泪,还是炎夏异乡惊梦中的哆嗦?我们的青春是人格尊严的完全丧失,是理想信念的彻底剥夺。我们的青春是一片四海为家的流云,是一条呜咽的干涸之河啊!苦难原本就是文学的母亲,正是苦难这片文学的沃野诞生了古希腊的悲剧美,催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繁荣。所以歌德说:“既然痛苦是幸福的泉源,那么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呢!”而悲剧这个文学的宠儿,它正是踏着苦难的殷红地毯才登上艺术宝座顶峰的。鲁迅则从本质上点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试问: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被毁灭难道不值得作为知青作品的主题来探讨吗?
确认苦难作为知青作品的主题后,我们再回到知青小说的创作上来。在当年以《蹉跎岁月》为代表的知青小说问世后,其后出现了一部又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但并没有一部超过叶辛这部的影响。就像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一样,他其后的《平凡的世界》虽然获文学大奖,却也没有他成名作那样被人传颂。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回到我中篇讲到的“生活是属于作家个人的”话题上。我的意思是说,除了写作技巧的基本条件外,生活积累是创作长篇的必要本钱,没有这个前提是无法动笔的。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生活这位默默无言的良师益友。
还不能忘记的一点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文学作品最主要形式的小说是不能避开这个问题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被行内人士反复争论的课题。在“政治高于一切”的阶级斗争年代,文学自然只能默默无闻地“寄人篱下”;在横扫封、资、修的“红色呐喊”时代,文学更是被政治批斗吓到角落弯,“屈蹲”在地;即使是“回归”年代后的文学创作,也还存在政治与艺术争议不休的纠缠。在此我想抛开文学与政治孰先孰后的问题,只表明我的一个基本看法:即文学是无法离开政治的。文学作为意识形态里最活跃的艺术形式,它是上层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归结到主题:当今的时代主题无疑是“祖国高于一切”。在这个母题下有各种各样的子题,知青作品的主题必须是一个能反映母题的子题。那么,知青这部《苦难的历程》的主题是什么呢?怎样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这个思想深邃的题旨呢——这个艰巨的任务当然交给我们知青作家们冥思苦想去挖掘啦!
我希望:走进这部苦难的长卷,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少年求学无忧时光的绿色扉页;可以惶恐地读到我们青春黎明中的那些红色冲锋章节;可以欣慰地浏览到我们当中那些骄子的精彩画面,但绝不能少的是:回城后在生存夹缝挣扎中被淘汰下岗的面色蜡黄的广大知青兄弟姐妹的佝偻背影……(于2009-10-31日晚完)
[注:因篇幅冗长作了精减,删除三分之一,贴来长沙县家园,请各位兄弟姐妹点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