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真的死了吗?
——————————————
当今中国,经济不断攀升,文艺也逐步走向繁荣,而诗歌却独显式微之态,引得国人啧啧有声。10月25日,长沙晚报、星辰在线、星沙之声等几家媒体,联合举行“诗歌,真的死了吗”讨论会,邀请一些名家和诗友,共同为诗歌把脉,探讨诗歌的发展。我应朋友力邀,参加了这次讨论会。现将在会上所见和所记得的片言只语,呈于知青诗友们,以期抛砖引玉。
——————————————
1、诗友们济济一堂
2、讨论会的主持单位领导和主持人
长沙晚报副总编李万寅(右):我们今天带着一颗炙热的心,共聚一堂话诗歌,我代表长沙晚报社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我想,只要有人在,只要江河还在流,诗歌就不会死。
3、北大才子,出版家邓映如:空洞的口号和无病呻吟,败坏了诗歌。
4、知青名人、社会学教授王林:诗歌应当勇于担当,担当社会的责任。
现在中国的文学非常疲软,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诺贝尔奖,诗歌更是低迷。第一个原因是随着新媒体和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我们对诗歌的消费逐渐缩紧。第二个,我们的诗人也同样感到诗歌被边缘化了,从而使诗歌创作热情受到了伤害。
好的诗歌要有担当精神,中国诗歌自古主张“兴、观、群、怨”,比如天安门运动时期的诗歌高潮,比如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借小草来悼念张志新烈士。比如2008年冰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的时候,诗歌正在逐渐回暖。古人说“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长沙的诗歌发展目前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尤其是《长沙晚报》用这么多的版面来发表诗歌,主办各种诗歌主题活动来扶持诗歌,再次体现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
5、著名诗人谢午恒:最近涌现的万行长诗《湘江颂》,再次点燃诗歌的热情。
为什么大家对诗歌有这么大的意见呢?是大家对诗歌的期望值太高了,难道我们的小说就一定写得好吗?大家是太关注诗歌了,但诗歌创作又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