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上湖南知青网三年多来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事,也许是我在农村结婚生了三个儿子,受的苦和累比一般的知青都要多些,我写的文章很多知青看后都感叹。有位知青跟帖说,这哪里是城市青年的生活,这明明是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他讲的还不准确,我们比农家生活还不如。一户农家夫妇有爷爷奶奶帮着干这干那,而我们全靠自己这双手。
我大儿子出世是喊来乡里“接生娘”接的生,我一直守在妻子身边,亲眼看见儿子呱呱落地;生二儿子、三儿子是我接的生,不接行吗?只听妻子一声尖叫,婴儿的脑壳出来了一大半,我喊医生隔15里山路,喊接生娘也隔三里路,喊娘、喊岳母娘、她们都在长沙隔一千多里路,远水救不了急火,我只能自己接生了。我把接生的故事写出来,回帖的大部份都是女知青,她们都说为我们出了一把冷汗。说我们是一对不知天高地厚的“猛子虫”!她们没有讲错,回想起来真的是猛天达地咧!
其实,我大儿子八个月时,我妻子就回长沙在“湖南附属一医院”上了避孕环,回乡后整天一身痛到晚。几个月后到县城医院一检查,医生大骂避孕环完全上偏了。那时稀乱的社会稀乱的人,堂堂的省城医院尽要那些实习生干这个,那些搞政治运动搞猛了的家伙,哪里把乡下女人当人看。那时还传说,有几个乡下妇女上了避孕环后还是怀了孕,生下来的婴儿脑壳上埋了个避孕环。我听到这些“田埂消息”后,再也不敢让妻子上环了。俗话说:送蛇咬了一口,望见黄鳝都怕了。要生就生咧!反正成了山窝子里子的农民,已经被农民同化了。老农们对我们说,要投进你屋里来的胎,你想推也推不脱;不是你屋里的胎,你留也留不住。就这样,我们听了农民的话,一连生了三个。
大儿子满半岁时,妻子去15里路远“赶场”还没回,我抱着哭哑了的儿子满寨子去讨奶,找到瘦子女人没奶讨,找到胖子女人刚好喂了奶也没有奶讨,她怕我讲她“扣门”舍不得,硬把两个扁塌塌的奶子端起来挤给我看,真的挤不出一滴奶汁来。矮子女人挺起胸脯路过我门边,我拦住她,强行要解她的衣扣了。她骂我比苗子还蛮些,犟我不过,只得让一个奶给我儿子吃,她喂完就跑,因另一个奶要留着喂自己的女儿。我把这真实故事写了出来——《讨奶》,跟帖的人说,看这样幽默滑稽的文章笑得憋了气。这样的跟帖对我的鼓励特别大,我越写越有兴趣。
我写《老木屋里哭叫声》、《两条饿狗》《操刀》等等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讲知青组的生活。 像我们这类“名义知青”,大部份是由街道上下放的社会少年,年龄小,文化低,做出来的事充满稚气。肚子饿了偷饭吃,还做成狗偷饭的假相,宁愿让人做狗骂。肚子无油水饿起来心里慌,自己动手把猪给杀了,闹出一桩又一桩的笑话。我也是借这些故事来反映一下名义知青的喜、怒、哀、乐。我写我的童年故事,是想让人们知道我这位湘西王的儿子没有过一天公子生活。童年的日子还过得很苦、很艰难。
我写文章用不出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词汇,我一是一,二是二地写,用农民的语言来写。正如严报先生(永明马灯)所说:“他的师傅就是天和地,就是数不清的“土老倌”,撒泼骂街的农妇,赤心热胆的知青的朋友。”
他的话讲得对。我只读6年书,在山窝子里同农民学了13年。我学他们讲话,学他们唱歌,学他们吵架相骂。可别小看了这些农民,他们的语言还有一定的艺术性,尤其是那些农妇“骂匠”们,她们只要一“开战”,那些“比喻”和“对仗”;那些姿势和动作,在师范学院是绝对学不到的。
我把她们吵架相骂的故事写出来。有好多网友跟帖说我的文章真实感人,通俗近人,跌宕诱人。大家都建议我把发在网上的文章编在一起,出一本书留给后人看。我回答等我写满100篇后再出书。因为我还有好多故事没有讲完。
讲起出书这事,我几十年前就有这样个想法,那时赶着牛犁田,一个转一个转地在田里走,我一边走就一边想,我硬要把我从懂事起到下农村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编成一本书。我背着儿子犁田时想得就更多了,我想我太苦太累,我想了好多好多,脑海里构思了一本书,我要怎样写才能吸引人。我犁了几年的田,每当扶着犁把手在田里转时,脑海里的“那本书”就开始构思了,有时犁完一丘田,我的一篇故事就构思好了......
回城以后,进了街办厂子做木工,刚进厂那几年搞木工修理还比较轻松,只要一有空就拿着木工铅笔在木板上写来写去,把脑海里那本“书”的故事情节、对话、歌声、骂声、都写在木木板上,然后再誊上早准备的本子上面。木板写满了,用刨子刨去一层再写。有些工人见我经常在木板上写了又刨,刨了又写。他们说:“各杂从乡里来的木匠有点神经啵?”
我听后回答:“我不会抽烟,又不喜欢坐哒扯四季乱谈,我在乡里搞久哒是有点宝里宝气咧,我把在乡里的那些宝里宝气的事写出来。”他们听后哈哈大笑。
后来我母亲第二次中风瘫痪了,三个儿子读书也要劳神,家里的事,厂里的事都忙些了,我就不再在木板上写了。到后来厂子垮了,我把厂里的木工砍凳拖回了家,把那一叠誊写好的本子也带回了家。在家几年时间为三个儿子各做了一房家具。那几年里我没有在木板上写,但我还是把那一叠本子好好地收藏起来。我想,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
2006年我上了湖知网,我“写书”的机会来了,我起先不懂规矩,上网就写了7篇文章,叫儿媳帮我打字发帖,7篇一下全发上网。网友跟帖说:“一下看不赢咧,多做几次发咯......”
后来,我学会了打字,写一篇发表一篇。我这才真正感受到,在电脑板上写比在木板上写先进到哪里去了。而且写出来就是铅字,就可以发表让人看到,这是我几十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我越来越迷恋上了电脑,我一天都离不开它,我的那叠本子终于派上了用途。说实在话,我写的每篇文章都不费力,它都是我几十年前就准备好了的故事。正如知青作家陈广生在湖知网首届金秋笔会上发言讲的:“我对文学最大的感悟就是写真实的东西,写熟悉的东西,写真诚的东西。”。我正是他说的那样,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东西。
《靖县知青文集》收进了我的8篇文章,我当时好高兴喔!《浏阳知青文选》出版后,朱建国先生(东方之河——天下知青茶座版主)特意从浏阳送来一本给我,我好感激。他和杨承道先生(洋葱----知青元老)听我说已经写满100篇了,准备出个人文集。他们都支持我,鼓励我,要我在晋60岁之前出版为最好。我想也是啊,黄欧平大姐(乡音——论坛集萃版主)不就是在60岁时出了一本书叫《我这六十年》吗。对!就照她那样出一本书。
我和出版《靖县知青文集》的主要人物孟企平夫妇(犟牛、燕归来)商量。他们完全支持我,答应帮我联系印刷厂,可巧的是孟企平自己也打算出一本个人文集,嗨呀呀!这下我俩有伴了。孟企平说,要把网上写的文章编成书,就要请个内行编辑一下,网上的作品一眼可以带过,而书就不同了,它要留传几十年或几百年。他还讲要请个有名望的人为书写“序言”。他的话讲得有理,我一一照办。
欧平大姐听说我要出个人文集,她考虑到便于编辑,便将我个人专栏上的一百多篇文章和“目录”链接起来,足足花了几天的时间,她也六十好几的人了,这么热心地帮忙,我好感动,我心里还真过意不去。
要找个内行编辑文章,我到省经济信息中心找到搞编辑工作多年的谭仁授先生(孟晓——天下知青茶座版主),他满口答应帮忙,而且就打开电脑开始编辑。我被知青的热心帮忙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天下知青情吧!
写“序言”我想到我们的金麦大姐夏悸女士。我们在金麦山窝子13年,她对我是再了解不过的。她虽然在荷兰,但网络就有这么神奇,几小时后她收到我发给她的短信回话了。她很谦虚,想推脱,我再发一短信,“好姐姐”一声喊,13年的知青情能推得脱么?她答应了,很快就写好发在了我的个人专栏。
封面设计的事,我到省财政厅找到唐苏艺先生(8012——知青元老),我把我的想法同他谈了一下,我在农村13年最苦最累就是我三儿子出世的那年,妻子“坐月子”时正碰上“双抢”,我总是背着二儿子犁田,她抱着儿子送饭到田边,大儿子缠在她身边。我要他把我背着儿子犁田的这一幕画出来做封面。封底就画我写的《爬车》中的那一幕,正如汤望成先生(秋日私语——知青元老)和胡明安先生(有情周末——公共频道版主)跟帖讲的那样:“一边妻儿粮食告急,一边稚子望父归。四十里路,三爬车,三跳车,只为儿子望父归......”,这篇《爬车》是我写在农村流泪流得最心痛的一回。所以,我要用这爬车的画面做封底。
几天后唐苏艺就把画好的草图发在了我的专栏征求我的意见。我把袁庆述教授(笔架山人——旅游栏目版主)和李小维先生(雨后斜阳——靖县乐园版主)提出的几点建议转达给他听,因为我给书取名《瞧这湘西王公子》。袁教授说,既然书名有“湘西王”三个字,就要有湘西王的相片,如果把你父亲的相片印在封面上端,下面就是你这位“公子”背着儿子犁田,这不更体现了书名的意义吗。讲得有理,唐苏艺同意袁教授的建议,封面设计在李小维的建议和大力协助下,就这么定了下来。
我想网络作品应该有网络特色,我看到“关于《湖南知青原创网文选》几点意见”中陈德先生(笑对人生——江永栏目版主)的跟贴讲得好:“......体现网络的特点,有互动,评论和跟贴,全可以上。有些评论和跟贴,和原文真是相得益彰。”这话正合我的意,我就是将好多网友的精彩跟帖编进了我的文集里,这些跟帖胜过我的原文。
还有几位网友为我写了几篇文章,我将这些文章也都编入了我的文集。他们给我的支持和鼓励,我牢记在心。彭建恩老师(peng jian——培训园地版主 )为我的一些老照片精心处理后发在文集里,这些照片和跟帖为我的文集增添了色彩,我太喜欢了。我不能将所有的跟帖都编入我的文集中,深表遗憾!但我衷心地感谢各位朋友的热心跟帖和帮忙!
文集后面的十几篇文章是《我读父亲艽野尘梦》,我是借此将先父的遗著《艽野尘梦》、《军人良心论》等文章作一下简单的介绍,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本书。这里,还要感谢哥哥陈太正为文章校对。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们《湖南知青网》的创办人彭凯琪先生(笨笨牛),是他把数千名知青吸引在这块快乐交流和创作的平台上,给大家的创作提供了优越条件。我这本个人文集能印刷出来,实现了我几十年的夙愿。我感谢《湖南知青网》!感谢所有帮助、支持、鼓励我的朋友们!
陈晏生 2009年10月于长沙北桥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