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长沙阳明山殡仪馆松柏肃穆,哀乐低回,我们十多位知青网友闻讯自发来到这里,为知青网友富裕中农(贝华)的母亲、我们敬爱的尹妈妈送行。
我和尹妈妈没有见过面,前年在湖知网上开始认识富裕中农,看到他回到靖县插队落户的乡村笑容可掬地穿着蓑衣的憨态,我这个人有点相信相面术,那是一张让人信任、令人亲切的脸。然后是在编辑《靖县知青文集》时读到了他写的《组织委员》、《榨油》、《上梁》、《戒烟》、《鼠精灵》等短小精悍而生动有趣的回忆文章。我在靖县乐园里还读到过他的《又见血统论》等观点鲜明的好文章。之后我们到珠海旅游得到他和夫人的热情接待,虽然经历不凡、身居高位,但他们平易近人得出乎意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再之后,是读他的几次代表珠海市政府和民众,冒着危险出入汶川地震灾区抢险救援,以及怀着满腔深情援建灾区的图文报道和《重入汶川》系列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深沉思考。我相信,在这样一位令人敬重的知青朋友、人民的好公务员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哺育和教育他成长的好母亲。
今年年初,“富裕中农”在湖知网上为他的母亲征求电脑“家教”,我毛遂自荐却遗憾地没有能获得这个机会。我是真的希望有机会能够为这位知青妈妈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更主要的是从与她老人家的直接接触中受到到更多的教育和感召。住在河西的雪雪和念想得到了陪伴尹妈妈整理科研资料、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我想几个月的亲身经历,她俩会有许多话要说的。然后我们看到了尹妈妈写给儿子也是写给所有知青的那封饱含情感的《一封家书》:
小L:
2009.02.18,念想,雪雪来教我电脑,很热情。还给我看了你在靖县知青网站发贴后,知青们的回应,我很感动,但抑止住了感情,没有流泪。当年我还在牛棚里,你还在领儿童布票,16岁那年你加入到知青的行列中,农村6年工厂4年,10年后一个初中生考取了两所名牌大学(浙大,国防科大), 我记忆犹新。我很感谢孩子们对我的爱慕和祝福。静下来想一想,有一位知青称我“知青妈妈”我珍惜这个荣誉称号。为什么?“妈妈”,“老妈妈”我听得多。“知青妈妈”是第一次。受之有愧,知青妈妈应该是工人、贫下中农。我还不够格成为一代人的妈妈。我理解:我是上山下乡知青的妈妈,是知道这一代青年人的妈妈。这一代人是经过风雨,经过磨练,经过自我奋斗,团结奋斗,勇敢面对现实的一代。你们与工人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有着劳动者的感情,在以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出了不少人才。
我之所以理解你们,是因为有段人生的遭遇将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从14岁起离开家,在千里烽火的八年抗战时期流浪,逃亡,求学,辗转于赣江边,生活在劳苦群众之中。上个世纪文革下放劳动,还有58年教育革命,65年“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试点,开门办学以及科研考察每年的野外采集等等,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是在广阔的田野上。走过这些人生道路的片段,我领悟到我是迈步在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道路上,也就是我们响往的“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漫长的道路”。从感情上我理解一代知青的遭遇中的苦与乐;也很自然地成了你们的“知已”。
我之所以愿意做你们的“知已”,因为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生活在青年人中,我的工作对象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家庭出身,不同身世的青年们。历史告诉我,总体而言,1977,1978届的学生,最勤奋好学,他们如饥似渴地要夺回那失去的时光,学校每晚熄灯以后,他们还在一盏盏小煤油灯下学习,再学习。我当时作为学院院长,经过他们的窗口时,我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到“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历史是最公正的,经过历史检验符合内在规律的事物才是值得依赖的,改革开放30年,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我们的国家突飞猛进,工、农、兵、学、商齐奋力,其中“学”我理解为学术界,指的是知识分子。这一界中有许许多多是你们这代青年—当年的知青。正当青春年华走进,这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你们的莫大幸福。希望你们不负时代的要求,继续努力。
你们中有的即将或者已经进入退休年龄。我曾经说过:离退休的时限是决定于人事制度,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是人才新陈代谢的运转,不等于在这个时限一来到,我们的智慧,才能和经验就突然消失了,还要老有所为,拓宽新的工作面,或不计个人得失,当一个志愿者。来日方长啊!如果一个人22岁(大学毕业年龄)后工作40年,退休后,活到90岁或100岁以上,至少还可以再工作20-30年。我可以作为标本,70岁离休后,我已经继续工作了16年,除了体力差一点,记忆力衰退了一点,实验操作笨拙了一点,我并不感到自已是多余的,吃闲饭的人,生活很愉快,很平静。我说得对吗?我的“知已”们。
小L,还有一点建议:你们知青网站,除了不忘过去,鞭策自己外,能不能把对后人具有启迪的事进行交流,将你们一代风尚传承下去。可能开始会遇到冷遇,现代的年轻人中有不少人不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概视为“忆苦思甜”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忆苦思甜”有何不好,只要你讲得感人,有道理,就会传开。我们几代人小时都曾听过我国不少美好的传说“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等。多年以来,我感到精神环境迫在眉睫,防污染要净化。而知青风貌何尚不是净化剂呢?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要加以利用。
这个手稿断断续续写了两天多,看了三四遍,有时落泪。你看后如果要摘录一些我和知青的对话,可以摘登。这信给爸爸看了,说很有感情,后面一段建议是我对你说的,爸爸说文章到后面有些散的感觉,可能是指这段,前面的对话,我是一个概念扣住一个概念写出来的,符合思路和情感的逻辑。
妈妈
2009.02.21 中午
我从这封信中体会到一位母亲深沉博大的爱、一位教育家谆谆教诲的风范、一位高瞻远瞩、胸怀宽广、奋斗终生的革命者的高风亮节。
虽然我没有获得雪雪和念想的好机会,但中农朋友在短信中回复并谢谢了我,我寄希望能有类似的机会出现,我也期待着尹妈妈能够有机会出现在我们的聚会上与我们欢聚,送上我们的一句问候。然而这一切在今天都只能永远成为不可能了。但是,敬爱的尹妈妈,您的光辉永远照耀后人,你的品德在后代的身上传承延续,我们永远记住您的教导,退休以后不把自己当作吃闲饭、多余的人,在有生之年尽力做些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尹妈妈,晚辈们来为您送别,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