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斑竹心胸宽
知青文学常叨念
苦涩欢笑笔中走
哭笑皆有情景连
做个知青百味尽
人生一趟不枉然
“知青题材的文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不断涌现……“血色浪漫"(改编同名电视剧)的第一部主要是写知青生活,第二部则着重描叙回城后的拼搏及生活的坎坷……”——现实确如云儿飘飘帖评所评。
“我觉得,知青文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才能有所突破。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一代人的知青经历早已被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取代,这也是大部分知青未过多关注知青网、知青文章的主要原因……”——分析得很有道理,不与时俱进就会落伍。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这一代空前绝后的知青历史或许只是一个细细的漩涡、一朵小小的浪花,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青文学不能局限在知青回忆录里……”——所以,知青文学必须虚构,才能全面地反映整个知青群体一代人的命运(我以为:特别要表现的是知青文学的苦难主题)。
我也赞成由当代人写当代事。
套用一句老话:生命之树长青,而理论是灰色的。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勾勒、感悟、提炼,文学作品的作者不见得要太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吧?文学作品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历史上早先的著名小说产生的时候,没有什么成套理论吧?理论是后人的马后炮。
文学作品一定要有读者,读者看了觉得能感动自己,能感悟到什么,能给予自己所主观感受的情绪的宣泄,能跟着作品进入一种过去的、现在的、今后的时空中。
我的希望是,由当事人、当代人,潜心写写知青这个历史过程,能够作为一种历史教科书的辅助读物,永远具有生命力。
参加瑶池笔会的朋友恐怕都是近60岁的人,这个年纪的人是在一种理论的氛围里成长的,所以总是爱好理论。祈愿我们50岁——60多岁的人中的杰出人士学学20多岁、30多岁的人,学学100岁、200岁、300岁的人,少理论,只创作,出大作,出不朽之作,但是,不朽作品的作者个人结局不是仙境就是炼狱。
闲话而已,望谅!
孟晓君《瑶池笔会随感(上.中.下)》多遍浏览,谢谢孟晓和各位的心得帖子。我也赞成由当代人写当代事。——谢谢山鬼兄精炼概括的点评!当代人写当代事有利的是能熟悉并掌握到许多方面的真实资料,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写出了回忆录;后人来写也有其长处,那就是他们能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资料进行虚构再创作。
套用一句老话:生命之树长青,而理论是灰色的。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勾勒、感悟、提炼,文学作品的作者不见得要太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吧?文学作品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历史上早先的著名小说产生的时候,没有什么成套理论吧?理论是后人的马后炮。——这一点可能与那种“作家写作时并未悟出主题”的情况类似:作者只是真实地“复制”出现实生活的内容,但这种逐渐积累的作品仍然会成为后来者继续完善创作的蓝本(更高级的素材)。是不是可以说:这部分作者是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创作状态中呢?所以,并非所有的作家都是带着使命感去写作的。
文学作品一定要有读者,读者看了觉得能感动自己,能感悟到什么,能给予自己所主观感受的情绪的宣泄,能跟着作品进入一种过去的、现在的、今后的时空中。——你说得对!读者就是上帝,作品并不是感动自己就行,而是要感动读者。所以,作家要尽量使个人的“独立性”在作品中越少越好(即作品具有的共鸣性越多越好)。
我的希望是,由当事人、当代人,潜心写写知青这个历史过程,能够作为一种历史教科书的辅助读物,永远具有生命力。——现在已经有大量的这种知青作品陆续问世……
参加瑶池笔会的朋友恐怕都是近60岁的人……少理论,只创作,出大作,出不朽之作,但是,不朽作品的作者个人结局不是仙境就是炼狱。——创作者的类型本就不止一、二种//没有理论当然能写作,要不大学殿堂出来的文科生岂不都成了作家//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理论有时候也会对实践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要不朽就得自己先“朽”,这句话你每次都领悟得这么透。
闲话而已,望谅!——非闲话,乃真诚的吐露,谢谢你的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