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鉴”易见,“ 脂麻”难求!
——读一篇知青回忆录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简作知青)正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是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当年的知青虽然大都已经老了,却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退出了衣食忙碌的人生一线,进入晚年,也仍以其个体存在,通过种种活动,使这个属于他们集体的历史名词,不致于早早躺在档案馆里,因很少人问津,而散发出陈旧的气息。
那种种活动其中之一,便是大量书写回忆文章。仅就湖南省下属邵阳市来说,那里的老知青们所写,从1999年到现在,通过邵阳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出版的《邵阳知青回忆录》面世,已积有厚厚的四大本之多。书写者身经体验的经历,无疑是这些文字生命力之所在。因与作者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空,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文章。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城步插队十年》(作者黄宏平,见《邵阳知青回忆录之四》P.277-284)。作者在简略而平实地描写十年的插队生活之前,先交代了一番1962年初中毕业后到1964年去城步插队前的两年中,自己是如何在邵阳市过日子的。内容非常具体,具体得几近琐碎,你读时会忍不住叫道:这人哪里是在写文章,分明是在“挂豆腐酒数”!是的,作者写的是因家庭生活贫困初中毕业后辍学,母亲给他几元钱去做小本生意糊口的情景。当时的白菜、橘子、黄糖、烟叶、绿茶进价多少,卖价几何,以及烟酒肉食的市场价格,他都一五一十、清清楚楚地在文章中与人道个仔细。我除了钦佩作者的记忆力,还想:不正是这种难得有的“豆腐酒数”,从细微处拉近了阅读历史的距离?后面的文章,作者便是以这种个人平常生活的角度切入,不硬套史家框架,不靠挂宏大背景,没有历史的烛照洞明,没有人生的深忧广愤,只有自个儿平平常常的喜怒哀乐,其实这也不多,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如何挣钱弄吃过日子,以一种属于彼时青年而不凸现知识青年招牌的诚实态度,叙述了自己走过的知青岁月。读后不由得使人感慨:喏,这就是生活!
大多知青的回忆文章,固然是——集体书写历史、一同见证历史、以共通的感受映照那段历史,我谓其为“通鉴”:对历史那种通常看法的鉴证。当然,遑论正经史书更是以“通鉴”为鹄的了。故其往往从大处着眼,有意于“捡西瓜”而“丢芝麻”。即或出现了“芝麻”,也多不是那种与“通鉴”无关的“ 脂麻”,而是所谓体现历史的细节、反映世界的水滴。“ 脂麻”与“通鉴”无关,一如《城步插队十年》中的那些“豆腐酒数”,虽未必能有助对“蹉跎”或“无悔”作历史判断,但它确是“蹉跎”不去“无悔”不来的生活本身!
“挂豆腐酒数”的《城步插队十年》,正是以这种当下很多“通鉴”文章中不易见到的“ 脂麻”风格,使我们重新闻到了过去日子的“茶香”,再次触摸到往日生活的“毛茸茸”。掸去时间对往事的伪饰,认识真切地找到自己的落点,我想,通过我们琐碎如“ 脂麻”般的记忆,历史也将会在眼前变得如“ 脂麻”般的清晰。
可惜往往“通鉴”易见,而“ 脂麻”难求!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