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数十万出广西,进攻湖南宜章,湖南南境告急。湖南巡抚骆秉章命在家养病的候补知府席宝田就地办团练,招募乡勇一千人(1862年,席宝田在家乡再募勇四千人,开赴江西战场),号“精毅营”,以备攻守。“精毅营”历时10余年,转战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相继承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独力剿灭贵州苗民起义,俘斩及百万,为晚清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精毅营”成为湘军劲旅,席宝田被誉为湘军悍将、中兴功臣。
既然“精毅营”是湘军中的一支,曾国藩是湘军的最高统帅,那么就得将湘军建立的历史背景、体系及“精毅营”在湘军中的地位、席宝田与曾国藩的隶属关系等情况,需作简要的介绍。
1840年后的大清帝国,饱受外患内忧之苦。以英国为着的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帝国封闭的国境,击碎了大清皇帝狂妄自大的“中央帝国”的美梦,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大清帝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与之同时,国内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彼伏此起,直接动摇和威胁满清的封建统治。洪秀全在广西以“拜上帝会”的名义组织农民起来反清,于1851年1月,在金田村发动了起义,起义军很快出广西、攻湖南、陷湖北,并顺长江东下,席卷半个中国,于1853年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形成了与清政府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局面,满清政权在内外交轩之下摇摇欲坠。
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太平军,清政府的经制之师,也就是正规军——八旗和绿营,接敌者一败涂地,全没了昔日入关时威振天下的“虎狼之师”的踪影,反倒是地方团练武装的军事表现日益出色,倍受清政府的青睐。在朝廷的钦命下,汉族地主的团练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1851年7月,湖南新宁人江忠源、刘长佑等人创办“楚勇”;1860年9月,席宝田受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命,创建“精毅营”等。这些团练武装的将帅和兵勇来自湖南,补统称为湘军。“湘军”之名,始于《清代大事年表》所记载的“咸丰三年七月,曾国藩遣湘军驰援江西”。也就是说湖南的军队因为出省作战,为了区别他省军队,才被称之为“湘军”。湘军可分为广义的“湘军”和狭义的“ 湘军”。
广义的“湘军”即大“湘军”,是指所有湖南人创办的团练武装,包括湘乡人曾国藩的曾系“湘军”、新宁人江忠源、刘长佑创办的“楚勇”、湘阴人左宗棠创办的“楚军”、东安人席宝田创办的“精毅营”等。
狭义的“湘军”即曾国藩的曾系“湘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湘军不等于曾家军,湘军从一开始就不是曾国蕃所独创,最先带湘勇与太平军作战的是江忠源、刘长佑等新宁人,其次才是曾国藩。当曾国藩将所部带出湖南在他省作战后,省内系统的“湘军”还有几支,如王鑫部、江忠部、刘长佑部、席宝田部等,湖南地方政府也先后派出多路湘江军在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作战,这几路湘军自成体系,互不隶属。但在1860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的峰份办理江南军务后,大江南北所有军队(包括清政府的旗兵、绿营和湘籍团练武装及他省的团练武装)归其节制各路统兵将领受命于曾国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节制不等于收编,至1864年夏,大“湘军”系统的军队总数约30万人:曾国藩直辖部队12万人,其中曾国荃部5万余人;左宗棠在浙江辖6万人;刘坤一在广西统辖原刘长佑、肖荣芳部1万余人;刘长佑在直隶省辖3千余人;毛鸿宾在广东辖6千人;刘蓉在四川、陕西辖4万余人;席宝田、江忠义两部在湖南\江西统辖3万余人(江忠义于1864年春病死军中,席宝田兼领其众);李云麟、成大吉等在湖北统辖3万余人;田兴恕在贵州所遗湘军1万余人。
湘军自创建以来,纪律严明,上下一体。“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故湘军战力强悍,能以少胜多,最终以三十万之军歼灭太平天国一百余万之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湘军荡平后,湘军的领袖曾国藩惧怕“功高震主”,担心湘军的存在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灭门之灾,便下定决心裁撤湘军。在这次裁撤中,曾系彭玉麟水师被改编为长江水师,纳入了清朝正规军的行列,曾系陆师大部被裁撤,只剩下鲍超、刘松山两部万余人;左宗棠所部“湘军”被裁撤4万余人;湖南境内的湘军裁掉席宝田部;湖北境内先裁去成大吉部,后又裁去30多营计1万余人。至1866年,各省数十万湘军裁至10万人左右,裁留的湘军,有的并入淮军随李鸿间入中原平埝,有的随左宗棠进西北平回、收复新疆等。席宝田部被裁撤后,于1867年冬清廷又命席宝田招集旧部入黔平苗,1872年贵州苗民起义被剿灭、席宝田因病归乡后,“精毅营”的将士被裁减至5千人,分别由苏元春、唐有本、龚继昌、席启悌第将领带领,驻防贵州各府、县,成为清政府的正规军,其中苏元春率领的一支——“毅新军”,后来因苏元春任广西提督而驻防广西,多次打败法国对越南的侵略,对巩固国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湘军之兴,带来了湘运之兴。湘军为满清政府征战数十年,一方面荡平了国内农民起义,稳定了大清政权,另方面在抵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功勋卓著、彪炳史册。“湘军”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将领中因战功升任巡抚、总督达几十人,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以上高级官员多达数百人。在当时清朝18个行省中,湘军将领包揽了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陕西、山东等省的军政大权,势力之盛古所罕见。出自“精毅营”湘东安籍的总兵、提督以上的高级官员,多达10余人,据光绪元年修撰的《东安县志》记载:提督6人,分别是荣维善、唐本有、魏玉彩、唐本朋、唐步云、席启昭(苏元春是广西蒙山人,龚继昌是湖南邵阳人,故不在此列。);总兵8人,分别是兰廷位、唐启大、席世讲、席世显、易景云、席启星、唐寅清、胡兰芳。自此,湖湘子弟满天下,湖南由往昔的南蛮之地成为当今中国最为重要的省份;“无湘不成军”,湖南人能征善战,举世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