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差不多有20年没进电影院了。
50年代的株洲,企业有电影院的不多,田心机厂就是其中之一。从出生算起,我在这里度过了12年。田厂的电影院票价是一毛钱,除了学校包场之外就没看过几次电影,想想啊,那时候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费才几毛钱?能经常看电影的算很奢侈了。记得有一次沈傲勤老师为了表彰班干部的工作成绩(因为我们班评了先进班级),破天荒的请我们几个看了一场电影,苏联片子《乡村女教师》,印象深刻啊,这也因为他还是单身才请得起的哟。后来转学去了四三零,那儿看电影可就家常了,经常有露天电影看,有时候在大食堂放,5分钱一张票,男孩子们很少买票,爬到高高的窗台上,或者从哪个小后门溜进去,可惜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了。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再后来就只剩样板戏了。
在乡下的日子,我们离公社五里路,算是比较近了,有电影看的时候自然少不了我们,虽然都是背熟了的样板戏,没什么玩的,也就将就了。从石珠岭翻山走红井冲到县磺矿(后来的省硫铁矿)6里路,后来的几年有点好片子看了,记得看卖花姑娘,一个个哭的泪人似地回来了,要是有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的片子,早早地收工,喔势喔势,全体总动员了。
偶尔也有放映队下乡,就是那种小机子,7。85还是8.75搞不清楚了,也就是那几部老片子放放,看多了有时候就在我隔壁放,我都懒看得了。因为是脚踏放电机,农村小伙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干,没自行车骑踩踩发电机也是很过瘾的哟。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文艺复苏,电影市场呈现一派生机,生活片爱情片喜剧片,电影院里热闹了好一阵。没多久,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一样可以看到电影,电视剧的到来彻底的冷落了电影,从《渴望》《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等等等直到《亮剑》《血色浪漫》多部晋商传奇等等等等,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早把电影院抛到九霄云外了。
其实只是我们忘却了影院,影院并没忘记你。
电影院成了影视城影吧,木靠椅变成了皮椅、情侣座,风扇换了空调,当然票价也从几元变成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像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就不敢问津。也想看看大片巨片,摸摸口袋,还是罢了罢了了。
5号那天,儿子打电话来“妈妈,我们看电影去吧。”“好啊好啊。”
下午我们三人(儿子儿媳)从华强北乘地铁到购物公园。第一次乘深圳地铁,感觉还真是不错。人虽然多,几分钟一次车还是足可以满足需要。车厢里空气清爽,次序井然,短短几分钟列车已停靠在购物公园。这是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广场。百老汇影视城就在其中。影视城正在同时放映几部片子,有《建国大业》《风声》《狼灾记》等,四点的票已售罄,只有看六点以后的了。他二人选择了《狼灾记》,是号称日本国宝级作家井上靖的作品,虚幻魔域片。时间尚早,在楼上楼下的逛了一圈后,又在楼下的四川快餐吃了晚饭,时间也就快到了。
《狼灾记》在四号放映厅放映。我们进去时正放广告片,一会儿电影开演了。巨大的银幕,极真的声想,可眼中看到的只是血淋淋的杀戮,凄惨的吼叫,污泥,浊水,狂风暴雪,人性的沉沦,野蛮原始的媾合,荒诞的人变狼的传说……我不竟打了一个寒战,伸手向儿子要了毯子……
银幕上打出了字幕,几乎是同时观众席上发出“完了?”
二十年没进影院了,豪华,舒适。
二十年没在电影院看过电影了,好看吗?我只能说是我们选错了片子。
50多年了,大中国的小小影院演绎了一首影院变奏曲。我是观众,也是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