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和风筝及美食
中秋已过,眼下秋高气爽,日丽风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说起风筝,只怕很少有人会想起曹雪芹。除了《红楼梦》以及曹氏家族从显赫到衰败的大致经过外,其他的事都不甚了然。
其实曹雪芹生于显宦之家,从小锦衣玉食,条件优越,他之兴趣广泛,杂学旁搜,才艺之全面专精,不是一般人所能比肩。自从家逢突变,中道衰落以后,便在京城做起了城市贫民,全家过着入不敷出的穷日子。用他的话说,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他偏又放不下官宦子弟和知识分子的臭架子,不愿从事营业劳作,只知道每天作诗为文,披阅增删他的《红楼梦》,害得一家人跟着他苦度光阴。
有一年年关将近,他的一位姓于的老相识登门拜访。这人是个瘸子,也没有多大本事。他向曹雪芹哭诉,说是家里已经三天没开伙了,孩子们啼饥号寒,却告贷无门,他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就看曹兄能不能帮忙救救急。曹雪芹听了心里恻然,相对哽咽。可他自己也是困惫已久,囊中如洗,哪里有钱帮别人啊。他也只好劝老于说,先在我家住下,容我想想办法。这个晚上两人促膝长谈,老于偶然提起一件事,说是某官家子弟买风筝,出手特别大方,一掷数十金。唉,这么多钱够我一家活几个月了。曹雪芹心里一动,就说好啊,我这里竹纸皆备,就扎几个给你,拿回去试试,看能不能换点钱。他是说干就干,会手不难,又画又扎,很快就做好了几只风筝。但他总觉得这事有点离谱,为了给老于救急,他把家里能抵押的东西都送给了当铺,却只仅得十金,连同风筝一股脑儿全交给了老于。老于走后,曹雪芹心里还惭愧不已,觉得自己没帮上朋友的忙。
到了除夕之夜,老于冒着大雪来了,还赶着一头驴,满载鸭酒鲜蔬,他兴奋万分地对曹雪芹说:“真想不到啊,几只风筝卖了大钱了,你看你看,咱们这下可以过个肥年了!”
曹雪芹一听懵了,心想,就凭风筝这玩意儿真的足以养家吗?
还真是如此。从此以后老于就干上了风筝这一行,开了一家专卖店,每年的收入足以赡家自给。由于曹雪芹画的风筝样式精美新颖,京城鲜有匹敌,老于便时时上门催他谱定新样,以确保与同行的竞争优势。这件事启发了曹雪芹,他想,我既然能帮老于,为什么不能帮更多无告的废疾之人呢?他是个具有大慈悲心的人,为了让更多人可以谋其自养之道,他便开始广泛地搜集资料,悉心钻研风筝制作艺术和诀窍。
有一天,他的朋友,著名画家董邦达和他一起来到老于的风筝铺子。老于赶紧买了鱼肉果蔬款待二人。可是下厨做菜的活儿就落到能者多劳的曹雪芹身上。不一会儿,鱼端上桌了,曹雪芹启开盖碗,用黄酒少许环而浇之,顿时鲜味浓溢,满室飘香,惹得众人食指大动。再仔细看这条鱼,身有印纹,形如蚌壳,加上脯笋之类的左料,简直看不出是鱼。曹雪芹拿起筷子,轻轻挑开鱼腹,只见颗颗明珠,莹润光洁,大如雀卵。天啊,这是一道什么菜啊!这时侯老于向董邦达揭开了谜底,这是用鳜鱼和鹌鹑蛋加料作的,名曰“老蚌怀珠”。曹雪芹解释说,这是一道江南菜,我是学了做的,只会一点皮毛而已;要真正品尝正宗的江南美味,只有去了才知道。于是众人相与大嚼,尽兴而散。
后来曹雪芹的风筝专著写成,董邦达特地为之作序,还把这道名菜的故事写入序中。曹雪芹的专著救活了多少困顿的家庭不得而知,但他自己却从未想过用此技艺赚钱,始终坚守着他的《红楼梦》,依然贫穷如故。
这本关于风筝的书就是《南鹞北鸢考工志》。
二十几年前我偶然见过这本小册子,印象深刻。前向又偶然在网上查到,重读之余,再次为曹雪芹所感动,特作此小文以纪之。
风筝,美味,人品,当然还有《红楼梦》,曹雪芹真的令人思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