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第二章:那年、那人、那事
一、知青哥们的小芳姐
知青回城后,有一首歌很有名,歌名叫《小芳》,我没有歌里唱的那段经历,但我一听到那首歌,就必定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人,我房东的妹妹,也可以说是房东姑娘,她叫李秋莲,二十一岁,比我们大二岁。看上去有1.6米高。园脸,红彤彤的,也许是衣服小,看上去哪里都是园园鼓鼓的。说一口标准的坦渡话,恬里恬气的。
秋莲是个生产队的女能手,不管是插田,还是耙田,都是一把好手,因为我寄居在他哥哥家,而她未婚夫参军未回,出嫁前一直住在娘家。
因为我住在她家里,所以什么事,她都很关照我。例如,生产队大田插秧, 我常常被关了“笼子”,就是她来救。
上山砍柴,那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比砍柴更难的是捆柴,当地人叫“获柴”。“获柴”更是一件高难度的技术活,我们总是很为难。因为“获”得不好,柴火是决对挑不到家的。而她每次就先帮我们“获”,然后再自己“获”。她一边“获”柴,一边擦着汗,帮我们的样子一直到今天,都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二、作弄人的“捆牛”节
那年春季,天下着大雨,生产队的男人们加紧春耕准备。例如: 泡种摧芽。修整农具。泡种摧芽的办法,是将稻谷种子泡湿、泡透,放在仓库里的架子上,然后在仓库里加温加湿摧芽。办法是:彻一个大锅台,送火口开在外面,连续几天,外面火一烧,屋里煮着水,就热气腾腾,温度控制在十四度左右,利用温度使稻种,快速发芽。这样要持续加温十二三天,一直要使屋里谷种子发出芽来。
在这时,女人们也在为春耕做准备。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打牛揽绳。
这个工作年年都要做的,而且要比赛。这一习俗相传了很多年,谁家的牛揽绳打得好,就证明这家的女主人聪明、贤慧、能干。农家俗语说得好:“男人的田边,女人的鞋边和绳辫”。这绳辫指的就是牛揽绳。
打牛揽绳,可有讲究了。首先,各家各户要拿出最好的糯米草。驳去草衣,剩下草心。草心要越长越好,嫩嫩的、白白的、很有柔韧性的那一种。抽出二十根一小把,大概五十小把,即可做成一付,两根的牛揽绳了。
下一步,就是将一把草心,放在木橙子上,用木棒慢慢的,轻轻的锤打,直锤打到草心软了就行。接下来是搓草绳,女人们熟练的在大腿上垫上一块布,拿三根草心在腿上开始搓,边搓边加长。绳子要搓得又紧、又匀、又光亮。然后,用三根绳子编小辫,最后用三根小辫子编成大辫子。小辫子可以紧一点,但是大辫子,就不能编得太紧,因为太紧就会发硬,在牛用力的时候,牛皮就会被生硬的绳子磨破。
通过几道工序,一对光亮、柔韧、又结实的牛揽绳就做好了。
那天,我正好在歇工的时候,回来喝水,在路过妇女们工作的大堂屋的时候,被李秋莲喊住了,说:小谢,你过来帮我们评一下,看谁家的牛揽绳,好看又结实。当时我以为他们是真的要我来评绳子,另一女孩是刘姓家的满女,刘小玲,两人一人拿一根绳子让我看。我当时什么也不懂,还作估正经的边看边说,她的光洁度好,她的柔韧性好。她们看我很认真的样子大笑起来,接着说:你再看结实不结实。说着就把绳子往我身上缠,我还假装打不开。但是我后来发现,她们是真的要捆我。我再用力争,就争不开了。而且绳子越捆越紧,越捆越多,从手上捆到了全身。她们大笑着,边笑边问:怎么样?绳子结实吗?
我也一直在笑着,边笑边问:你们在干什么?干什么?捆蛮牛!这时个候,我才知道,我中了她们的圈套。她们是在作弄我。我开始假装生气,说:“不玩了”。说:“再不解开,看我出来以后,怎么收拾你们”!她们不理会,只顾笑!后来我只好开始求她们,说:“我以后再不敢了”!不敢什么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可是,她们非要我学两声牛叫,才放我。我不肯,事情闹大了。金保婶婶出来解释,说:“知青牙子,今天你走运了,你碰上了我们的捆牛节了。在捆牛节的这一天,姑娘们要用最好的手艺,做出最好的牛揽绳。然后,找一个最壮实的年轻小伙子,用绳子捆住他。一是看看谁家的绳子最好,二是看看姑娘是否具有捆牛的本领和勇气。当然这只是一个游戏”。
这个习俗好久没玩过了,这不是来了知青,才又想起再玩一次“捆蛮牛”。我被她们捆了,但一想,我是她们心目中,最壮实的汉子,也就只有:小牛犊“嗯---啊---”一声。我消气了,她们灿烂了,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