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五分校是一个和谐的集体,外面还在斗斗斗,我们已经是团结一致,互相帮助,这样环境一好的话,精神面貌心态也变好,对招工等事也漠不关心了。但是,机会偏又来了。1975年12月,长沙一些工厂带指标招工来了。虽有耳闻,我心未动。但却一次又一次听人传话,说我榜上有名。抽空去了总场,果然是西区工业局招工名单中有我。这下有些左右为难了。我也当过工人,知道自己当教师比当工人更适合一些。但回长沙又是梦寐以求的,轻易放弃也可惜。我感到机不可失,还是走为上策。
我要回城的消息不胫而走,那几天祝贺之声不绝于耳。为了感谢农场同事多年对我的关心,我准备请一次客。我清了一下家底,二年教书下来省吃俭用也有七八十元存款了。于是我马上拿出十几二十元买了香烟、糖果,见熟人就发,重点是原来生产队。我挨家挨户去看父老乡亲,依依惜别。余下的钱,除了留几元做路费外,全部用来请一次客。因大家都忙,就定在我走的头天晚上。一番张罗,我准备了鱼肉、蔬菜、高梁米酒,……。三桌在当时还算丰盛的酒席就摆在我平日上课的教室课桌上。应邀来的多是知青朋友,记得总场修配厂的刘圆、黄琼虎、曹民,食品厂的黄炯,糖厂的宋德华等朋友都赶来了,大家热情洋溢,高谈阔论,频频举杯,一个个吃得红光满面。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桌酒菜虽然也算是美好的享受,但这次聚餐的难忘之处,却并不在于酒菜鱼肉。最难忘的,是朋友的衷心祝福,是浓浓的乡情友情。这才是千金难买的啊!那晚我一夜无眠。
离76年元旦只有一两天了,一早我穿上朋友们送的新皮鞋,告别这片使我受尽磨难的土地和让我备感温暖的故人,踏上了重返城市、重回长沙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