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看到闲人兄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心头总是不能平静,闲人兄那清晰的回忆和诗一般的语言总是使我的眼前重新又活生生地呈现出蹉跎岁月里的情景。
记得当年生产队最辛苦的劳动之一就是送公粮,从村子起到桃川镇的粮库有十五里路,当时生产队规定,10分 “底分”的劳力每天送100斤,8分的送80斤,其余的照算。大约要连送15天。
每天送公粮的队伍从村里出发,走了里多路,走到闲人兄所说的这个竹林围起来的人家就会停一停,在这里对担子做一些调整,比如说调整担子两头的重量;调整箩筐绳索的长短;调整箩索在扁担上的位置等等,因为再走就到了石枧村的地盘了,起肩后,再用稍慢的花步走上里半路,就到了石枧河那棵向河面平伸出去的乌桕树,过了这里,身子走热了,步子也走发了,以后两条腿就脱离了大脑的指挥,只晓得按着节奏,机械地一步一步向前迈,一直走到桃川把公粮交到粮库。打转回来的时候才晓得自己还有两条腿。当然第二天这两条腿又得再次交给人民公社。
当年我们村的男知青基本上都可以挑上100斤公粮一气从村子送到,15里路外的桃川,而中途不用歇脚。
一路上的各种特殊的地点和景物更多的是作为前进中的坐标融入了我们青春的生活之中。
青春已经逝去,房屋,大树,村落,包括江永的绿水青山有一天也可能消失得无痕,但是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为他们保留了一个小角落,只要走进这个角落,一幕幕的情景就会扑面而来,各种场景,各个人物的音容笑貌清晰得就像昨天看见的一样,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青春年华。
谢谢闲人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