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知青
有一个历史的天问叫做谁带领我们走向歧途?说的是那段特定历史的“知青”运动,创造了一个东方国度史无前例一个庞大年轻群体的悲剧,它直接导致了知青一代悲剧性的命运,造成了一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巨大断层和空洞,无论是对现实或是对历史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负面影响。 如果把知青比作一盏灯,这盏灯早己是油尽灯枯。之所以到现在还有一个走不出的知青情结存在,也不过是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一种朴素的人性回归而己。说得最高雅一点,是经历了知青后对那片土地和那里的百姓人家的深情回眸,或是一种残存留痕的理想主义余辉的回光反照。毫无疑问,知青情结是可贵的,但这种可贵更多的还是一代人对已逝青春的凭吊。 假若没有这场该死的知青运动,我们又将是怎样的一代人?我们曾经知青,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不应该是我们今天的这样无能为力。假若没有知青,我们将是真正意义上有文化的知青,因为我们会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得到正常的学习和修养,我们会在正常的求学与实践中大有作为地开拓与发展,我们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涌现于东方大地,我们会有一个足以挥斥天下的知识先行群体。 可惜的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若,一切都早己在有知青的那一天起,就天注命定了这代人在任何时侯都无所作为于过去与现在,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这代人的座标点只能定位在知青的历史风页上。而这张历史的风页,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知识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黑洞。可悲的是,由这个黑洞所发出的长啸与哀鸿,并没有引起过任何的关注,说这是被浪费的一代,或是中华民族被塌陷的一代,一点也没有夸张。往上比,他们比不过先辈们的欲血奋战。往下比,更比不上今天有现代化知识的年轻一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毫不犹疑地把这代人淘汰出局,直到被社会所遗忘。 一场以偏执与极端的社会狭隘大实验,冠之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红色光环,就这样把一代人的青春糟蹋在穷乡僻壤。治理和改造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并不是把年轻一代从城市赶到乡村就可以办到的,事实上在这代人的身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那些乡野山涧的农民也根本拿不出什么大理论来对这代人实行再教育。让愚昧去教育文明,放着大好的年华不去好好读书学本领,非来此穷乡僻壤去滚一身泥巴,难道这就能使我们的家国走向强盛?如果一个信仰的接班人要靠落后与愚味去培养的话,这样的接班人除了学会农耕牧种之外,恐怕就只剩生活上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了。 人生于世上为的是什么,难道就为了锻练吃苦耐劳而来?如果吃了苦而不知苦之味,也不知苦之思,那苦之意义何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应该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人之青春更是生命中贵之珍贵。但我们的生命都干了些什么,我们的青春又干了什么?我们锻练了吃苦,苦尽了甘却不来,我们的青春溶化在那片广阔的天地,却被白白地浪费了。我们的教育者们老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习农民的艰苦朴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农民的无法富裕。落后的生产资料和贫脊的土地资源,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其艰苦的程度可想而之,能由人不去斤斤计较地朴素吗? 穿过时空的隧道,我们这代人的风雨兼程肯定还是沧桑依旧,不管是青春有悔无悔或是劫后的辉煌与落泊,岁月的甘露都不会霖润到这代人的身上,我们终究象个搭错车的客人,只能别无选择地面对如此沉重的历史现实,一千七百多万人口的迁徒沉浮,岂止是一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就可以解脱的。过去的不可更改,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悲剧绝不能让后人去重演。因为这不仅仅是知青的悲剧,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所以我们在回顾与反思历史的时侯,更应当牢记历史的教训与惨痛。 只为了几句伟大的梦话,一代人就热血沸腾地将童贞的梦想埋葬而打起背包远走天涯,去领略那广阔天地的练狱煎熬。这样荒唐的岁月,对于我们的晚辈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荒谬。可对于我们年轻时的那一个启程的旱晨,无疑是知青人生的必然宣判,天注命定这一群体中绝大多数,必定要成为一个荒唐年代的案前祭品。尽尽佼佼者仍然有之,毕竞也是少之甚少。平庸与无奈,有多少人的人生轨迹从此折向。茫然与绝望,有多少人的前途命运从此改变。从此我们中的一大批人将陷于痛苦、无奈而无望的泥淖中而难以自拔,甚至戴上了沉重的自我封闭的枷锁。 历史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隐,也不会因为人的遗忘而疏漏。不管怎么说,知青运动带给一代人的伤害永远都是回避不了的历史。如果说反思历史是一个消沉的话题,那么我们要到什么时侯才能不戴着面具生活在历史的消沉中,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走出了历史的消沉后,仍然不敢说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反思历史是避免重蹈灾难覆辙的最好办法,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是对历史真正的负责任。我们总不能因为某些认知不同的观点就冠以消沉的帽子,肯定与否历史上的知青运动,并非是要消沉在知青历史中,也并非是向历史讨回些什么。一代人既己将青春白白地浪费在那段历史中,就应该将一个完整和真实的知青历史还予历史上的知青,假若连这一点的心胸豁达也做不到,那我们就无从谈历史,也无从谈知青,更无从站在历史的高度品出知青的真味。 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 几千万人的苦难经历史本就是一个民族的断代史,但常常被我们的大作家们用绚丽的词汇改写和美化,人生十几年最好的年华就这样被人为地轻轻埋葬了。更不幸的是,非但从来就没有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为他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代人在过去与现在,都要承受起那么多的不公正待遇?反而是所有的知青苦难,在这些大作家们的笔下,成了任人宰杀的砧板上鱼肉,许许多多饱含着血与泪的故事,如同一杯乏茶一样在他们的文字中,轻描淡写地顺手倒进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但是,那些苦难、那些悲泣、那些浸染在头上的过去以及所沉淀下来的思索呢?知青,一个刻骨铭心的苦难名字,在绝大多数境遇不曾改变的人那里,这个名字成了一代人永远的痛,而这种痛不仅仅属于个人,还属于整个民族! 那场动乱的最大悲剧与最大的恶果,是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道德传承与人性的遗产“荡扫一空”!这是中国当代史上最大的悲哀。多少年过去了,知青岁月仍然犹如一个阴魂不散的幽灵,时常缠绕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往事不堪回首,那一场历时十年的民族大浩劫,究竟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知青运动对于我们的家国究竟是福还是祸?一代人从怀抱着豪情大志的理想走向农村乡野,到最后的狼狈不堪大逃亡,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劫与磨难,破碎了无人能承受的知青梦,说青春不侮或许有点自欺欺人,说岁月蹉跎倒是名副其实,一场上山下乡的春秋大梦,醒来后己是青舂不再,难怪有那么多人的回忆谈起那段的往事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说不清的阵阵酸楚。这是对青春失落的叹惜?还是对旧事不满的幽怨?抑或是二者兼有? 动荡年代给予这一代人的命运无疑是凄然的,他们用大好的年华塑造了一个东方古国的现代荒凉;用他们的沸腾热血谱写了一曲没有旋律的悲凉歌谣;用他们的真诚努力实践了一段不甚回首的天方夜谭;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创造了一页最为辉煌的苦难传奇;当他们好不容易在历尽了千难万苦重回到人生启点的故城时,故城的经纬线上己没有了青春的座标,他们只能泪眼迷离的接受命运给予的安排,伫守街头无奈地练摊一无所有的重头再来。 仅仅用一句岁月蹉跎来括刮知青是不够的,这场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十年,其给予一代人的创伤损害是无法弥补的。这是特殊年代有着特殊际遇的特殊一族,小小年纪就开始了长达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好不容易终于得到了回城,却蓦然发现,一切都己不属于他们了。市场经济运作所需要的那一纸文凭,成了他们当初青春叛逆时的报应,至少是成为了至今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青所必须承受的阵痛,为了三餐的艰难找食,他们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高昂的成本。因此,当他们看到现时流行的各种知青活动的时侯,他们最热切期望的是在这个渐渐老去的群体中,能有人真正地站在知青的角度,执著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不是那些或聚会、或网络、或回访、或出版的灯红酒绿和莺歌燕舞。 知青网络的出现,为知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某个层面上让知青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更富有真实的可信度。尽管这些回顾与反思的文笔不敢说居庙堂之高,却可以处江湖之远。因为它的文字本就属于知青,并且来源于的知青。至少在现实的生活中,它打破了网络以外所谓的知青文化的森严壁垒,让那些所谓的文人学者的自尊和清高再没有了文字霸权龚断。在热闹中回忆,在时尚中怀旧,让回忆和怀旧联手,很容易为我们的历史和今天蒙上一层雾帐,为我们的心境涂上一层防水漆,只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还知青文字于知青,从本质而言,它不应该休止于知青的触感与情结,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责任与反思。 知青的历史是由知青自己书写的,其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和坎坷落拓,充满着最初的狂热和蒙昧的迷茫,似乎每个人都有一段被耽搁、被浪费的青春岁月。且不说那场浩劫给予我们的坎坷与遭遇,也不说知青运动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挫折与烙印,至少我们经历过和体验过什么叫知青。作为一个动乱年代的牺牲品,每当我们的视觉聚焦在历史经纬线上的知青座标点时,是否依然沉潜着一种不可言状又莫名激昂的思绪在心底的深处暗暗涌动。或许,这就是一个特定历史给予我们的知青人生所形成的一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特殊情绪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而知青的心路历程则是同一代人没有曲谱的乐章,是整整一代人用青春的浪费共同抒写在心中的同一首歌。要说幽怨,知青比同时代的任何人有更多的理由说幽怨,惟一不可怨的,就是那片春播秋收的土地以及那些纯朴的百姓人家。因为在那片土地上,毕竞洒下了知青的热血与汗水,那些纯朴的乡亲们,在接纳了知青的同时也绐予了知青更多的呵护,许多人至今还存活着和当地农民那种淳朴的感情,正是基于一般普通人最柔情的感恩因素,或许这就是知青一代人对这段历史最没有争议的最大公约数。 但是,不管怎样评价,这场历时十年的大浩劫对知青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恶梦结束,可那消逝在田间地头的青春也不复存在,那人生最美好的年月,已经拌着泥土和雨水,遗弃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岁月在知青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苍桑在知青的心灵中留下了厚重的烙印,永远不变的是对那片土地和那百姓人家的深情眷恋…… 一代人用生涩的十指,拨动广阔天地的琴弦,弹破了离魂游子的知青岁月,从此便进入了一种风雨兼程的江湖漂泊,还有了一份望穿秋水的痴嗔期望,一切在这里变得近于残酷以至哀怨!之后便是无休无止的心灵折磨与灵魂的拷问。空有一腔热血的千年惆怅,徒留蹉跎岁月的万年遗憾,最终还是要陷入到一种对已往人生、对未经岁月的深深思考中。谁知这悲壮的色调的背后,竞是细腻泪水的天问:茫茫红尘中,谁渡知青梦? 回望知青是残酷的,因为知青的历史并不因为谁的回望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其中产生过某些人为的先进和典型、可以掩盖曾有过的真实悲剧。同样的道理,忘记知青也是残酷的,因为任何的忘记都不会改变知青历史曾经发生的事。如果说回望知青只是血内之躯的身同感受,那么忘记知青则是后怕历史再重复的心灵摧残。因为至今在农村或兵团,还存留着为数不少的一部分知青,他们是永远也走不出那片广阔的天地了。而这部份知青,决不是当年高喊扎根农村一辈子的那些决裂者们,也不是我们的报纸和广播、电视使劲地宣传过的那些典型者们,更不是当初也曾大有作为或有所作为的一批榜样者们,他们往往是不为人知的知青中的弱者。所以,我们在评说这段知青历史的时侯,无论是青春蹉跎也好,青春无悔也罢,都应该站在民间底层的立场从历史揉搓的皱褶中,找出知青岁月中复杂之处被扭曲但还未能被泯灭的人性,这才是反思知青历史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否之,逃避苦难趋利避害则是对知青的无形戕害。 回望知青,那又是一段什么样的青春呢?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那是一段朝气与颓废共存的青春,那是一段向往与荒唐同行的青春!我们有过自信与敏感,也有过偏执与迷茫。我们偏执于对某些教义的自信,却又被这些教义所迷茫。我们追逐于理想信念的向往,却又被这些理想的信念所颓废。我们曾陶醉于那片广阔又美丽的土地,坚信这片土地会因我们而改变,那片土地却因我们的改变越来越感到寂寞与荒凉。曾几何时,我们都以为自己己经走向成熟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大梦醒来的时侯,我们己白白蹉跎了大好的年华,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呢?在生活的面前,其实我们已经不再青春。 回望知青,回望那些不可忘劫的岁月,回望那些杜鹃啼血的故事。或许一切都己被历史的滚滚洪流冲洗得了无痕迹,但是那些苦难的历程;那些心灵的创伤;那些从来就不需要想起的往事;那些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记忆;那些潮起潮落所沉淀下来的创伤呢?痛定思痛,我们常说的知青情结,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情结,是每一次团聚餐桌上的灯红酒绿吗?尚若如是,那么这份情结对于那些仍在境遇弱势的知青来说,肯定是一份永远也无法言说的隐痛! 回望知青,我们有太多的理的说幽怨。我们有过最初的狂热,但这狂热很快就被现实所凝冻。我们有过最浪漫的遐想与真诚,但这浪漫却成了我们的律条与束缚。生命中唯有青春年华最富有的憧憬、希望与活力,在我们的青春年代,绝没有今天年轻人这样的色彩斑澜,这样的绚丽多姿。我们的青春犹如一枚青果,没有甘甜,只有苦涩,其间的艰辛与磨难,除了我们自己,恐怕无人知晓。 回望知青,我们有着更多的感慨。风雨兼程,我们走过了多少坎坷、挫折的磨砺?一步趋趔就是一步无奈,一分迷茫就是一分困惑,本来就摇摇欲坠的信念支柱一瞬间就彻底崩溃,不再相信说教的条律,也不再迷信……。 回望知青,几多春荒与秋凉,几多蹉跎与浪费,那一段日子,至今回想仍心有余悸,仍会手脚冰凉。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都过去了,而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所以:知青不敢忘掉过去。 所以:只有知青,才能回望知青。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真是一篇好文章、写出了真正知青的心声!
湖知网高人不少,盼能多出此类大作。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一代人既己将青春白白地浪费在那段历史中,就应该将一个完整和真实的知青历史还予历史上的知青,假若连这一点的心胸豁达也做不到,那我们就无从谈历史,也无从谈知青,更无从站在历史的高度品出知青的真味。
知青,一个刻骨铭心的苦难名字,在绝大多数境遇不曾改变的人那里,这个名字成了一代人永远的痛,而这种痛不仅仅属于个人,还属于整个民族!
谁知这悲壮的色调的背后,竞是细腻泪水的天问:茫茫红尘中,谁渡知青梦?
每次看有关“知青”的文章,总忍不住心头梗阻,泪眼模糊。知青中的一部份人,还在为生存挣扎,还在受知青“后遗症”的煎熬。
“千秋功过,谁人凭说”。
“知青”这杯苦酒,还是只有由知青独自品味,是知青最大的悲哀!
深刻、撼人,值得一读。学习、谢谢!
好文章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重讀佳作感人肺腑!誰能忘记这段历史教训.千秋功罪历史应有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