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国风雨路
——逃缅国民党残军纪实
江程浩
第二十章
武装图存,枪杆子命根子
(一)
经过半年的风雨迁徙,残军第三军和第五军这两支象丧家之犬一样四处逃命的部队,终于在泰国北部的美斯乐和塘窝安下身来。此时的残军已经基本失去了一支军队最后的威风,逃到泰国北部的三、五两军,犹如一群被赶出家园很久的流浪者,拖儿带女,破衣烂衫,只能把生存放在首要位置。什么反攻大陆,什么党国兴亡,什么礼义廉耻,统统抛在了脑后,安身立命,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
安顿下来以后,段希文把参谋长雷雨田派出去联系泰国地方当局。得到的回答是:“你们要么回到自己的国家中去,要么缴出全部枪枝,就地从事农业生产。”
泰国政府的这个答复,段希文和李文焕这两位残军最后的首领几乎想都想得到。但回到自己的国家是不可能了,再象李国辉和柳元麟时代那样靠打仗来夺取生存之地已经没有实力。他们已经不想逃亡,没有地方逃,也逃不动了,只有请求泰国政府让这一群拖儿带女的中国人在泰北这个偏远的异国土地上生存下去。
泰国政府也不愿意看到这支搅乱了缅甸政局,又搅乱了老挝政局的残军部队再跑到泰国来搅和。好在泰国政府并不象缅甸和老挝两国政府那样咄咄逼人,而是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考和回旋的时间。也就是说:你们无论走还是留,都可以有时间做准备。
其实泰国政府本没有那么宽大仁慈,只是泰国的政府军也摄于残军过去的威风,不敢与之作正面交锋。现在的残军虽然看上去象叫化子一样,可一旦把他们逼上了绝路,凭泰国那些在寺庙里长大的军人,要想打败这群久历战阵的人也许并不容易。泰国政府军不想招惹他们,残军现在获得的暂时和平是手里的枪杆子和过去的威风带来的。
段希文和李文焕没有其他办法,为了这几千弟兄,为了上万人的老少妇孺,为了这一帮中华民族的血肉生灵,他们必须作出选择。
时间到了1963年初,段希文特意屈尊去了一趟三军李文焕那儿。
段希文和李文焕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老段是正统国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剿共作战,肩上扛着大陆时期国民政府授予的少将军衔,见过大世面,为人心胸开阔,目光远大;而李文焕却是云南镇康县的地方土豪,为人小气,性格变化无常。在残军初创时期,二人受了李弥的拉拢才走到一起来的。柳元麟到缅甸接任残军总指挥以后,李文焕曾经一度归段希文的“西区指挥所”辖制。后来在柳元麟的分化打击下,李文焕为了个人实力与段希文翻脸,双方交恶不浅。
段希文与李文焕在自己的队伍里都有很高的威望。段希文资历深厚,个人素养较高,其父段克昌在台湾仍然位居高层,属于官宦之家。所以第五军内稍稍有点身份的人都对段希文以“希公”尊之;李文焕则不同,李文焕领导第三军靠的是家族观念和亲戚纽带,三军官兵中都与李文焕有着这样那样的亲缘关系,所以三军内对李文焕都以“叔、舅、伯、兄”之类的家庭称呼叫他,很少有人直接称他“军长”的。
第五军和第三军在前些年虽然有过一些不愉快的过结,但段希文明白地知道现在他们是同病相怜的两个难兄难弟,过去那点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身居异国的这两部分中国人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即将来临的艰难时光。为了使两军真正联起手来,段希文觉得应该亲自登门与李文焕进行一次深入的推心置腹的交谈。
段希文的第五军实力要强于第三军,如果自己还能屈尊去见李文焕,今后遇事李文焕肯定会敬他老段一步。这对今后统一两军意见联起手来立足泰国北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次要商量的事是关系到两军上万人生死存亡的大事,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放弃一切个人恩怨的气量是谈不好的。
正是这次段希文的大度,使李文焕对段希文甚至于对五军后来的继承人雷雨田都十分尊敬的首要原因,这是段希文这位老军人、老政客不同于其他人的高明之处。
段希文与李文焕要谈的事就是向泰国政府缴枪,以期换得泰国政府允许残军在泰国北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
其实现在的李文焕也早已不是完全不懂事的小土豪,对于残军的处境他与老段一样明白。在柳元麟时代的五六年时间内,李文焕就象段希文的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依靠着段希文。所以这次见老段特意上门来找他李文焕,他当然没有二话可说。二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第三军与第五军两部都同意向泰国政府交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