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引用岸边客在2007-8-23 21:49:35的发言:
易山版主好文!
不过,哥巴不相信宿命,只相信因果……
以下是引用不知天命在2007-8-24 09:46:01的发言:
哥巴兄相信因果,我也相信因果,但我无法探求它,社会与命运,不是1+1=2,不是物理与数学,世上之因果,公婆各自有说法。佛说“芥粒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恩格斯说“扮开一颗豌豆,可以探究世界”(大意,不记得哪本书了,好像是「自然辩证法」),这种挖掘和扩展,体现了思辨的光辉,然而也表明,事物的“因”之无限。
世相即佛相,佛无相,无相即万相,因此,为追溯“因”便可生出:“观音有千手,千手出千方”。如此,何来真实的“因”?何来持续的“果”,缘起即是,果由缘生,“因”是线性的,缘是随机和多维的。
“缘”,宿命的味道浓一些(有点神秘、有点模糊),我相信宿命(或曰场、道、缘),因果在其之中,因果互相转化,因果取决于当时的决断和选择,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预示着新侯缘起,也在宿命之中矣。
马克思说过(大意):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职业,我们的职业早已在我们未出生之前就多少(大体)固定的了。宿命之况味给我年青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欢迎各位朋友,欢迎斜阳兄、哥巴兄多来沅江。
以下是引用灰喜鹊在2007-9-24 10:55:41的发言:
再读易山文章、总有新感触、
感悟人生,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
对一个人来说,能够知道干什么、不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俗话说,三十而立。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到三十,也许才知道什么事情不该做,该做什么还不知道;经过十年磨练,人到四十,也许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怎么做还不知道;再过十年,人到五十,也许才能真正悟到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以及怎么做的道理。这就是古人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吧!
一个人一生中应该干的事情很多,而能够干的事情却很少,干成功的事情则更少。当年插队农村时、我感觉许多平凡的农民一生中要干的有三件大事,一是给儿子娶媳妇;二是给自己盖房子;三是给老人送终。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当然、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农民又有了新的追求)人生就是找路,找到了路就有了出路。人生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人生的目标不是应该干什么,而是能够干什么。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人必须节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欲望不受限制,就会变成贪婪,甚至走向毁灭。
一个人的自知自明是最重要的。人不仅要学会追求,还要学会放弃。
回过头来看历史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项羽是个相当有人情味的大英雄,他当年看见始皇出巡,羡慕之余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彼可取而代也!他威胁刘邦的举动就令人发笑,说要把他爸爸煮成肉羹,可是那奸猾的刘邦无耻到极点的回复更精彩,从此给后人留下一个成语,说要“分一杯羹”。项羽夺取咸阳后,不是想着要巩固江山,而是愤怒秦二世的荒淫无道,于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争夺江山是个毫无人性可言的过程,从事这一行当的角色必须要像刘邦那样滑头,要像曹操那样宁可我负天下人一般自私,可是有妇人之仁的项羽只有勇猛和任性,那么他最后的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历史人物的人格特征往往决定了他们的历史命运。
诸葛亮在民间很得人心,其实最后他不明大势。当年他高卧隆中时,是局外人,可以自由的吟唱: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他前期的战略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后来导致了三国鼎立。可惜他不知道爱惜国力,不惜穷兵黩武,七擒孟获,六出岐山,终于把个天府之国弄得疲惫不堪,而自己也早早在五丈原一命归西。
宋朝的崛起,起始于公元960年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好好的大年初一,说是契丹打来了,于是集合队伍出发,才出去10公里,陈桥到了,于是历史也就更改了,7岁的小后周皇帝下台让位,宋太祖登基了。那莫名其妙出现的契丹大军自然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个故事中比较能让人接受的是,好像没有像前代的玄武门兵变那样需要鲜血的祭奠。赵太祖的后代们中途被金灭了一把,后来的南宋则终止于陆秀夫的背负小皇帝投海。宋朝出了很多我喜欢的诗人,还有几个爱国将领。只是一旦说到爱国将领四个字,我们就知道这个国家已经出了问题了。
我喜欢易山的文章,比如这篇中的竹焚玉碎,礁石的回响,这样的用语应该都是易山的首创。
至于宿命这个主题,我其实有些讨厌,因为这两个字包含了受人摆布而不能抗拒的含义。所以我一直喜欢的是项羽,他死都不说打不赢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