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引用游客晏生在2007-8-10 19:17:54的发言:
易山妹好,是的,正准备接茶.忽然接到二儿子电话,儿媳为我们增添了一个孙崽.我连忙往"妇幼"跑.回来喝茶了,托福!托福!
以下是引用没有忘记在2007-8-11 1:17:46的发言:
易山君提出的这个命题很有新意。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智者都相信宿命,也知道后果。但是他们义务反顾的与宿命作抗争,成了悲剧英雄。象诸葛亮这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总揽天下大势的人物,岂不知谁是统一天下的人?但他之所以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不仅是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重要的是他敢于向宿命挑战,试图让历史按照他的设计发展。最终虽然失败,却也成了千古楷模。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品德,成了后世做人的典范。这种勇气,确实令人敬佩。
知青上山下乡,也是一种宿命。但知青中有很多敢于同宿命抗争。当然,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不管他们是失败或是成功,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正是有着许许多多与宿命抗争的人存在,才有“将相宁有种乎?”的千古留言。
以下是引用灰喜鹊在2007-8-11 11:23:03的发言:
一点联想
拜读
失败了是冦、是草民,是造化弄人、中国词汇何等丰富。我现在想得多的是知足与知不足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能生而无忧,死而无憾是许多人梦寐已求的愿望。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对生前身后的期待颇多。有人埋怨父母没有把自己生养在富贵之家,也有人望子成龙心切,但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有些人为什么这样不知足呢?这实则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心使然。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们后天的变异,又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达观与豁达。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种需要上。比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的需求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美味佳肴,吃饱了还想去旅游。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也会互相转化。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精神与物质的追求程度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这样,知识水平才会提高,生活质量才会改观;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或许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知青们大多已知天命、不少人已及耳顺之年。物质追求已无法拼博,知足为好。精神则不然、多来点童心与雅兴、不知足让我们更加快乐。
以下是引用灰喜鹊在2007-8-11 11:24:25的发言: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奋斗、进取。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也可言造化弄人;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对人生的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有一个“ 度”的问题,《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欲壑难填,可最终还是一贫如洗,就是没有把好知足这个“度”。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他们眼里,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更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无庸人之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什么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也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才会求得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幸福与快乐随之而来。“知足者常乐”,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