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知青生活,说交通变迁(三)回趟长沙不容易
1968年我们桂阳樟市公社一、二农场撤销以后,我被安排在桐木大队岭下生产队插队落户。岭下,是一个位于山沟里的小村庄。从这村子到位于公路边(县道)的大队部有五里山路,到公社所在地樟树下则七里山谷田野土路加五里公路,共十二里。而公社到县里是二十四里。也就是说,从我生产队去县城,有三十六里路。而桂阳到郴州是七十二里。加起来,我要回长沙,到郴州坐火车之前,先有一百零八里路要赶。
当然,据乡亲们,从我们桐木到郴州,小路只有六十里。是走郴桂墟、同和……。但解放后修了通县城的公路,就没谁走那条小路了。
回长沙探家,我一般是先坐班车到桂阳县城,再从桂阳县城坐班车到郴州。话虽这么说,这样的行程却往往不能如愿。那时,桂阳到樟市公社一天只有一班车。车大约早上七点左右到樟市,下了客立即上客,上完客随后就调头回县城了。从我生产队出来赶这趟车,要清早五点多就起床。因只一趟车,票极为紧张,赶得上时间也未必坐得了车。当然,桂阳每天还有一班到洋市公社的车经过樟市,也经过我们桐木大队,我可以赶到大队合作医疗点的汽车停靠点等车。不过,从洋市返回的车也往往满座。如果这样,就又要再多走十四里路去公社……。总之,想从乡下坐汽车到县城是件极靠不住的事。
到了县城,去郴州的汽车同样靠不住。当年郴州到桂阳,一天也就三、四班车。早上一、两班,下午一、两班。幸好,郴州往嘉禾、临武之间的班车要经过桂阳。这些过路车有时有位子。这使我们多了点机会。经过长时间焦燥、失望地等待以后,有时最后又有意外的惊喜。
经过一天的辗转折腾最后赶到郴州,能赶上从广州来的504次慢车就已经很满足了。记得有一次没赶上504次,又无钱住店,硬是在火车站呆了一整夜。那时虽是文革最混乱的时候,但郴州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却生了一大炉煤火。就是那一大炉子煤火,陪我与我的伙伴渡过了那个漫长的冬夜。不过最后坐上火车以后,过度的疲劳加上寒冷和饥饿,使我在车上严重晕车,呕吐得厉害。那次满心欢喜的回长沙之旅,留给我的,却是痛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