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楼
以下是引用犟牛在2009-5-31 15:55:33的发言:
易山《何…散发弄扁舟》的文章已读过几遍了,但这样有深度的好文章,作者不是轻易出手的,但看其标题便更动了好几次,从“何不”到“何以”到“何来”,也可能还会再改为“何须”、“何似”……,正如贾岛老先生的认真“推敲”,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以我看可以改为“何必散发弄扁舟”,但那并不似易山的行文风格,也似乎并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确实颇费斟酌。所以我将继续饶有兴趣地看易山文章标题的变化,用心去体会她的反复吟哦。
犟牛老师好!易山将先生的评点看了好几遍,心里反复重复在旅游栏目回复笔架山人老师跟帖时说的一句话:先生是方家,拙文得先生一阅,也不枉易山清夜捉笔。
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对所阅所言都有着极为可贵的认真和仔细,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里,这样潜心于文字的人不多了。说到易山三易那个“何...”,其实也源于易山的心浮,这篇小文不是先命好题的,而是在写字板上随想随写(因为颈椎病和眼疾好久不曾动笔写东西了),待写完以后发现竟不好安题。史上爱国且慷慨悲歌的烈士很多,但留芳千古的屈子却只有一个,他的投江不仅仅是殉国殉君,也不仅仅是死谏,也不仅仅是向命运抗争,更不是逃避,他的这一行为的涵盖应该更丰富一些。正如子耿子兄所言,屈子和渔夫的观点都是清晰的,做了屈子就断做不到渔夫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我很钦佩屈子的这种固守和坚持。谢谢犟牛老师体会易山之心,先生判断得对,“何必”的确比“何来”更为决绝,易山乃一介女流,果真没有想得这么辟透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