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有感于原五中下放靖县部分知青返校座谈,摘录长沙市二中老三届学生的专题片《长在红旗下》解说片断以示共鸣:
当我们青春年少时,遇到了这史无前例的红色浪潮, 这是人生命运的不幸巧合,还是中国特色的历史必然? 不管怎样,我们遇上了,我们经历了,我们承受了。
我们许多人这辈子永远不可能再跨入大学的校门, 因此,中学时代的校园生活, 成了我们最为甜蜜的回忆。
我只认得马泽京老师,记得六十年代他经常当篮球比赛的裁判,向马老师问好!向所有的老师问好!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又见李艺老师,张胜良老师,李植秋老师,刘凤乔老师,简燕坤老师,王鑫老师,刘维兴老师,仇瑞成老师,马泽京老师,真高兴!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又见到了五中同下放的老同学, 真高兴!
真想见见你们! 祝老同学们身体健康!
谢谢楚人!
哈哈,张胜良老师我记得,小名"张矮子".高个子同学故意从他旁边过,然后用手比划一下,在"五中"都知道.我们初中同学都有点怕他.马泽京老师记得名字不记得教什么的了.谢谢小将的报道,让我见到了45年前的老师.谢谢!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中学时代的校园生活, 成了我们最为甜蜜的回忆。
好羡慕你们能又回到母校。你们这次聚会我头天就接到眯子老兄的预告,眯子老兄没有忘记我这个身在他乡的“小”校友。我很感动。
看到照片,老校友们个个神采奕奕,只是老师我只记得张胜良一位了,那位年轻的团委书记。
几天在外,心里老挂记着13日的同学聚会。今天一回家,打开电脑就寻找聚会的报道。终于看到了许多好久不见的知青同学和朋友,见到当年谆谆教导我们的老师,好可惜没有参加这样的盛会。
谢谢楚人、念想、小将给聚会留下的PP。
以楚人,念想的文笔和摄影技术可当一名优秀的记者。
谢谢犟牛将代替我转达对马老师的问候。
以楚人,念想的文笔和摄影技术可担一名优秀的记者。
楚人君不同凡响的摄影技术,加上动人心怀的“老师,你好”,让人如临现场,感受那知青师生聚会的款款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