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 主席讲普通话
谁也没见过毛主席讲普通话。他老人家年轻时走出韶山,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缔造了党和国家,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三十二年后才回到家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还是一口地道的湘潭韶山话,极具传奇色彩。如果要他老人家讲普通话行不行?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唐国强却做到了。——当然,是在屏幕上。
长期以来,电视剧里的名人,为了还原真实,大都使用方言对白。于是毛主席讲湘潭话、周恩来讲浙江话、邓小平和朱老总讲四川话、连蒋介石都在讲浙江话。这对突出名人的个性和特色来说,无疑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样做一来对于我们长期进行的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利。二来,这些演员讲的方言除非演员是本地人以外,大都处于外地人听不懂、本地人不爱听(腔调怪怪的)的水平。于是有人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讲家乡话。以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为例,我们在电视上见过好几位(记不住名字)都在讲湘潭话,其实都不敢恭维。这些演员因为演毛主席出了名,经常被电视台邀请作为嘉宾。每次出镜他们都拿出一样看家本领,那就是学毛主席讲湘潭话,外地人反正搞不清,以为那就是正宗的湘潭话,都好忽悠,而本地人则蒙不过。不久前,湘潭电视台《娱乐雷S人》节目组就请来了一位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这位先生胆子大得赫人,竟敢在湘潭电视台秀湘潭话,有点像在“鲁班门前弹墨线,关公面前耍大刀”的味道。结果一开腔,“额滴个神咧”,就雷到一片。其实依我所见,所有这些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中,湘潭话讲得最好的是古月。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得益于他是湖北人。湖南湖北两省相邻,方言中有不少发音比较近似,所以没有其他地方人学湘潭话那么拗口。他不仅湘潭话讲得好,而且演技极佳,是最成功的特型演员。先后84次出镜扮演毛主席,神形兼备,好评如潮。可惜的是,古先生已经于2005年7月逝世了,他的逝世,不能不说是演艺界的巨大损失。
最近几年电视剧人物的对白采用方言已经不限于名人了,像王宝强的傻根啦、顺溜啦,闫妮的佟湘玉啦,等等。特别是一些完全用方言的电视剧的出现,使方言化成为了一种风气。有关方面也许认为再不出手就可能失控,于是,广电总局最近就发了禁令:一方面禁止拍方言剧,一方面要求电视剧里的领袖名人一律讲普通话,连毛主席也不例外,所以他老人家讲普通话也就成了现实。扮演毛主席的著名演员唐国强,已经在电视剧《长征》里面有过尝试。观众反应有说好的,有说不习惯的,颇有争议。其中演艺界本身的反应较大,这不但是因为方言成为了他们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在于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
平心而论,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方言对突出人物个性、地域特点,增强感染力是大有裨益的。你看保长王麻子一开口就是“而今眼目下”,是十足的川味麻辣烫;刘老根里浓郁的东北话说得“嘎嘎地”且“贼漂亮”,就像东北人爱吃的“猪肉炖粉条”般实在;而早先年的贫嘴张大民里更是一水的漂亮京腔,“刚刚的”且“嘎嘣脆。”这些方言与地方特色的结合,使剧中的角色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有亲和力,因而更加感人。难怪演员对禁方言颇多微词,是否因为方言也可以增加一些自信呢?。
然而,方言受到地域的局限,外地人不得不借助字幕才看得懂。那就势必影响到剧情的理解,更何况电视剧里过多的使用方言也有悖于我们已经运作了几十年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有些人还不以为然,其实某些电视剧里的方言在网络上流传就是明证。假如有一天要拍一部有关胡耀邦的电视剧,如果让他在剧中用浏阳话说:“补袋冇(mao)只、补达滚只、补杂片只、补沾太只(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胡耀邦语)。”哇塞!砍遭各(脆)。韵味确实是韵味,但如果没有字幕,只怕是除了浏阳人以及像我们这些与浏阳有着难以割舍情感的人才听得懂了。作为观众,我理解并支持广电总局的规定。
不久前,有网友在网上爆料:某地发现了一个民间的毛主席扮演者,网上称其为“山寨版毛泽东”,而且还是个女的,并发有照片。一看果真有几分相像,只是个头小了点。我估计眼下她一定在苦练湘潭话,一旦成功就有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不过我倒是劝她讲普通话好一些,一来是大家都好懂,二来是湘潭话真不好学,讲起来有点发嗲,学得不像则很难听。如果你只能讲荒腔走板的湘潭话,我“拜托里郎噶莫到湘潭来港,不是我不厚道,而是怕雷思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