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整形”纯粹是瞎折腾
最近,教育部又开始折腾事了。
2009年8月20日,他们就自己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笔画,进行“微调” 。规定:“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等等。
这个方案一出笼,就引起网民们一片反对声,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有的网民直截了当地说,这是“添乱”,而套用一句流行语评价则是:哥(专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可是,教育部说了,这是“历时8年反复打磨“,“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意思是其中的权威性毋庸质疑;他们拿出的征求意见时间,是从8月20日到8月31日,时间之短,让人怀疑其征求意见的诚意:你们打磨了8年,拿出的东西,涉及全国人民利益,乃至所有华人的日常书写、阅读,公开征求意见只规定了20天就截止,什么意思呢?
我完全赞同大多数网民的意见;这纯属吃饱饭撑的,没事找事瞎折腾!对于以上44个“汉字整形”的意见,我坚决反对。
我觉得:一、汉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是我们当代某几个“专家”说改就可以改的,要珍惜,要尊重,要敬畏才是。
二、汉字是保证中华民族大统一的重要载体与工具。对于所有国内、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已经认同的东西,为什么要瞎改?
三、人们的书写习惯,多年已经形成。这事关系十几亿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乱改一气,让人摸不到头脑,只能人为造成混乱。
四、浩如烟海的书籍、字典、课本、电脑储存、户口、身份证、牌匾等等,如果按照“改革”方案通通改换,成本需要多少?
道理很简单,改的问题太多;不改是对的。
所以,从老百姓到很多负责任的语言文字专家,都群起反对。据说,这个比例,至少高达九成以上。但是,教育部偏说,67%的人是支持这个整形意见的。真是胡说八道。67%,好啊,正好是三分之二。压倒多数了。可是,你敢亮出来你的数据来源么?
教育部日前出来说话了,承认大多数人不赞同他们抛出的方案,要听取大家意见,再研究研究。看来这个不得人心的东西,就要胎死腹中了。如果真是这样,当然好!
近两年教育部折腾事,不是第一回了。一次是在中小学强行推广交际舞。对此,我持反对意见。现在,每天看到窗外操场上的男女孩子随着舞曲,跳交际舞,别提多别扭了。还有一次,他们又规定大、中、小学生,每天要跑多少米。看来也是无疾而终。
现在我就纳闷了:眼下,中国教育面临那么多问题。尊敬的各位专家,你们就不能用更多精力琢磨点正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