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 沙 之 路
上月,“宇尘”网友在茶座发表一首雅词,感慨古城长沙的巨大变化,歌颂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
江城子 长沙
一年一度又回长,挽娥皇,抱孙郎。故道难寻,市貌几沧桑。无限风光收眼底,花灿烂,树荫凉。
举杯畅饮尽欢狂,会同窗,话家乡。亘古名城,谁使换新装?得益春风三十载,将雨露,沐湘江。
不久前,本单位举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征文活动”,我便写了一篇俗文---《长沙之路》,现献与诸位网友,来个雅俗共赏。
最近,我这个在省会土生土长的老长沙人,因到井弯子车管所办理电动车上牌照之事,竟在市区南面的新中路口立交桥分不清东南西北而迷路了。长沙城区道路变化之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听老人说,过去长沙从南到北是七里三分,街道都是麻石路,过河全靠木划子。还有一首地名民谣:“一步两搭桥,三公里,四方塘,伍家井,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韭(九)菜园,石(十)门坎。”记得小时候家住苏家巷,带着弟弟在街上玩,不知不觉就迷路了。后来,我才知道就在离家不过二、三百米的织机街。1958年搞“大跃进”时,我父亲先是在金盆岭下的炼焦厂上班,后来又调到离家更远的豹子岭水泥厂工作。我们假期去父亲厂里玩耍,非得翻山越岭不可,特别是豹子岭路面象波浪式起伏,故有什么“一豹子岭、二豹子岭、三豹子岭”之分。现在看来,不过就在新省政府的西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的五一路是最有名的,但其东起老火车站(现芙蓉广场),西止于湘江河边,全长不过1.4公里。我上中学时,常在此路上晨练长跑。即便如此,据说当时的规划设计者因“贪大求洋”而受到组织处分。到了七十年代,随着湘江一桥的飞渡和新火车站的兴建,五一路才逐步发展成为纵贯长沙东西市区的五一大道了。九十年代,还听说过一段政治笑话:张云川来湘主政前夕,朱镕基总理用长沙话对张说:“你到湖南以后,要多搞点‘路’(政绩)啊。”于是,张云川当了湖南省省长后,便在长沙大修五一路、芙蓉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长沙城区的道路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芙蓉路纵贯市区南北数十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湘第一大道”;二环线、三环线将城区加倍扩张,形成点缀星城的座座新兴生活小区;二桥、三桥、四桥飞越湘江,将河东、河西联成一体;沿江风光带、黄兴路步行街,让市民们尽情休闲,使外地人留连忘返……
去年,又传来振奋人心、造福子孙的好消息:长沙将动工兴建地下铁道、过江隧道,加快“两型社会”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长株潭“一体化”。
啊,长沙之路,改革开放之路,中华民族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