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教师节前——我的祖父(二)
祖父执教生涯中,工作时间最长,心血花费最多的当属长郡中学。1929年—1937年
1937年王校长卸任后,祖父在武高的同学,继任校长鲁立刚聘请祖父任长郡中学的教务主任至1946年。这样在教书的同时,祖父又担负了极为繁杂的行政事务,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为繁忙的日子。
祖父任教务主任不久,适逢抗战爆发,为避免日机轰炸,长郡中学决定搬迁到五百里之外的涟源小镇兰田。1938年夏天,祖父亲自组织全校师生,利用暑假,将学校六、七万册图书,数千件物理仪器、化学试剂、生物标本和地理模型,以及三、四百张学生宿舍的双层铁床,教室和办公室的桌椅等,悉数搬迁到兰田,并在秋季如期开学。这在当时肩挑人扛,脚运、推车、拉纤的交通条件下,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长郡中学的实力得以保存,使其以后几十年的教学质量,能够一直在高水平上运行。即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同学们上课时,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课堂演示和实验课,以及图书借阅,从未中断。这是当时在兰田的其他中学所特别羡慕的。祖父每谈及此事,常称誉鲁校长“筹划有方”,图书仪器管理员
长郡中学是由长沙郡所属十一个县主办的,各班的学生均是各县送来的尖子生。由于多来自农村,相比其他名校的学生,服装当然寒碜一些,曾有“长郡叫化”之称。但长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无论升学或就业,多是不落人后。
祖父深知,要办好一所学校,光有一流的学生还不行,更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在兰田期间,他不遗余力聘请在兰田的名师,都到长郡中学来授课。1940年,当时长郡的数学台柱教
深受长郡同学爱戴的语
“人才天下重,教育贵师贤。”祖父认为,稳定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为了保护这条生命线,他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