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刚柔相济
曾国藩是关心中国问题的人不可忽视的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就言曰“独服曾文正公”。
在选择自我、创造自我方面,曾国藩身体力行,走出了修炼之途——刚柔相济,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
刚柔相济是一门艺术,太柔了会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但“刚”并不是说要暴戾残忍,而只是强韧刚直而已;“柔”也不是说要卑下羸弱,而只是谦让恭敬而已。
关于“刚”
“刚”是什么?曾国藩认为,“刚”首先是一种挺身入局,担当责任的气概。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子,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
一早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但时已过午,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正挑着菜担,在水田埂上与一个挑京货担子的人对峙着,彼此皆不肯让。
老翁赶上前好言相劝:“老哥,我家中有客,等着这些东西做饭。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
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
老翁曰:“他身子矮小,站在水田恐怕担子会浸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大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
其人曰:“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安能叫我让避?”
老翁见劝说不过,乃挺身靠近说:“来来,那么就这么办,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
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过意不去,说:“既然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
老人只挺了一挺,一场争执就此消解。
另外,“刚”同时也表现为曾国藩时常说的“坚忍”和“硬气”。择定一个目标,就要咬牙做去,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失败、打击、耻辱,都“打脱牙和血吞”,默默忍受,埋头苦干。
想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带兵,与当时精锐勇猛、横扫半壁中国的太平军作战,兵力不如人,形势更不如人,还要忍受朝廷的不信任和地方官员的倾轧。
他也屡遭失败,甚至几乎全军覆没,身败名裂。然而曾国藩一味咬牙忍受,苦心支撑。将一支招募来的民间武装,发展为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最终获得战斗的胜利,没有一根刚骨,浑身刚性,怎能如此?
关于“柔”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地是柔顺的象征,正是这种柔顺,滋养了万物生灵。所以,如果在古代的仁人君子眼中,“刚”是建功立业的行事指南,那么,“柔”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哲学,曾国藩正是这样做的。
首先,柔表现在对功利的态度上。
曾国藩说,在建功立业时要“刚挺”,而在争名夺利时就要谦退柔隐。有位高僧曾指着江面上熙熙攘攘的船只说:“这里只有两只船,一只是名,一只是利。”自古至今,能不被名利困扰的人少而又少。
即使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也是好名心盛,而在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后,曾国藩修身养性,渐渐克服了自己对名声的欲望。
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名誉和权力是不祥的兆头,一个人名誉越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的骄傲情绪难免日益增长,而周围的人却会逐渐远离他,最终,他就会摔得非常惨:
曾国藩的诸位弟弟都在他的部队里,在承担职责方面,曾国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在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所谓“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并认为“此乃事业之基”。
他的弟弟曾国荃围攻金陵久攻不下,曾国藩多次写信规劝他让李鸿章参加攻取金陵,可曾国荃根本不听劝说,而是想独占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大名和首功,不愿别人来分一杯羹。
后来,当金陵城攻下来,向朝廷报捷时,曾国藩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并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至于他们曾家兄弟全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而来。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当然更是多多美言。
其次,曾国藩所认为的“柔”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抱残守缺,不追求圆满。
曾国藩曾认真研究过《易经》,他说:“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盈则亏,天有孤虚(指日辰不全),地阙(缺)东南,未有常全不缺者。”连天地都不那么完美,更何况人,更何况人生呢?
人人都喜欢吉利,本能地回避凶难。那么,有没有办法保持吉利,回避凶难呢?曾国藩的办法是柔顺、收敛、抱残守缺、顺应自然。
他认为在大吉大利时,通过柔顺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只知道“刚毅”过了头才需要柔顺,而不知道取得了成绩还需要柔顺。
柔顺是什么?曾国藩说,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所以清代朱柏庐劝诫子嗣:“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曾氏兄弟攻克天京,取得对太平军的最后胜利后,曾国藩反而十分忧虑。他知道作为清朝二百年来权势最大的汉人,一举一动都将引来众人的瞩目与猜忌。而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更使清廷对他心生忌惮。于是,他不但在请功奏章上,有意显示谦逊,把功劳让与他人。更要求裁撤湘军,又让九弟曾国荃回乡养病。故意留下一些缺憾,这样,终于没有招来杀身之祸。
怎样把握好“刚柔相济”的尺度呢?
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得住,主要的还要靠对刚柔尺度的把握,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己;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