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楼
一级编剧刘和平。
夏日的一个傍晚,我如约而至,来到北京某公寓的刘和平先生住处。随著轻快的脚步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进入了我的视野,那饱含著睿智目光的眼睛一点没变,可那透著青春般气息的脸,真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他已是一位中年剧作家。
我开门见山地问刘和平:「造物主何故偏爱,让你登上一座座艺术高峰」。
家庭熏陶奠定艺术才能
他淡淡一笑,说道:「能跻身于艺术殿堂,对我来说真是别无选择。父亲是搞戏剧创作的,母亲又是演员,我自身恰恰正是文学与艺术的产物,童年就喜欢在艺术堆里扎」。
刘和平先生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只念了五年小学,就随父亲下放到农村。白天,他挺著瘦弱的身躯干农活;晚上,就跟著父亲学文化。苦难中磨炼出刚强的意志,也给了他特殊的求知机遇。一盏煤油灯,一本本文学名著,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伴著他度过了近十年的难眠之夜。
成戊□@几部电视剧
一九七九年,二十六岁的刘和平随父亲一道返城,不久即子承父业成了剧团的一名专职创作员,走上艰辛创作之路。
九十年代初,刘和平先生创作了反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英雄悲剧的祁剧《甲申祭》,受到了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获一九九四年度「曹禺戏剧文学奖」。该剧被拍摄成同名电视剧,又获电视「飞天奖」(国家级)。
「没过几年,你又成它a捧出了有传世佳作之称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该剧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较之《甲申祭》都再上了新高度,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问道。
「有人问岳飞,你能经常打胜仗,是不是熟读兵书的缘故,这位民族英雄只说了一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这句话来说明我文艺创作之路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文艺理论及创作技巧,全凭自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靠一点悟性和灵气,实在无奥妙和经验可言」。他回答说。
「你是否太谦虚」,我忍不住又问。
「不是谦虚,是实情。我的理解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活法,有什么样的活法就产生什么样的文化。中国有一种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奇特文化现象,人们把家和家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国家,就是先有家才有国,历史上钗h最高统治者就有化家为国之说。雍正皇帝在登基前后所作所为,也正是为了『皇家』的利益。『康干盛世』」,雍正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革除康熙末期的弊政,雍正一上台就极力推行『新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改革。改革就有一个利益再分配过程,必然触动社会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再加上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雍正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被误解了。雍正的『新政』,带来了政绩卓越,国库充盈的良好局面,但他并不被当世及后世人所理解。于是一种莫名孤独的悲剧式人物形象也就在我的眼前凸现出来……」刘和平先生一一道来。
《曾国藩》电视剧创作完毕
我问:「请你把对曾国藩的总体认识和创作该剧的意图谈一谈,好吗?」
刘和平答道:「曾国藩在近代史上算是一个人物,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学上都是有成就的。他是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亲手创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培养了不少新型人才;又资助了『相城派』古文运动,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曾国藩是一个『爱之者欲其生,恶之者欲其死』的人,要真实地再现历史,把握好『度』,写出这一可信的历史人物的确有相当难度。」
我接著说:「你曾在《甲申祭》、《雍正王朝》中成它a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不论是农民起义领袖,还是王公贵族,乃至寻常百姓,他们都鲜活得很,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感,相信你这次也会成左满C」
刘和平先生说:「谢谢你的信任!为写好《曾国藩》,我袅炊F钗h有关他的书,又想法查黎F不少资料,做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资料卡片。我既要全面真实地了解曾国藩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影,又要熟知其它描写曾国藩的作品已达到的高度,再去创造一个全新的高度。我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写好这部电视剧,不辜负专家与同行的厚望,向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刘和平先生的精品意识令人为之一振。他接著说:「我们不应苛求历史人物,用现代标准去判断是非。一八四○年,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使之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一八五一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短短几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在富庶的东南数省建立了农民政权,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应运而生像一根大柱支撑著它。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大夫,满脑子程朱理学,一心要忠君报国,这正是他作为悲剧人物的根源所在。他内心很矛盾,尽管他被封为一等侯爵、大学士,位极人臣,可最高统治者并不真正信任他,只是利用他。同时,同僚甚至亲兄弟也不理解他。随著官位的升迁,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可受历史条件制约,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切使他处于诚惶诚恐的境地,有一种极大的压抑之感。精神上的折磨导致他过早地衰老,进而含恨离开人世。我要用这支拙笔努力塑好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刘和平独特的艺术禀赋,也可以说是他从事戏剧创作的指导思想。据了解,《曾国藩》一剧计划写四十集左右,于最近脱稿。我心里默默预祝他成它a创作出又一部精品力作。
(2000.9.20文汇报 刘小庆 )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