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贵在坚持
新疆有个建设兵团,我们都知道那是王震将军奉毛泽东主席之命进军新疆建立的。半个多世纪后回头看这个决定,它对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防止分裂是何等重要何等正确。清朝晚期,很有战略眼光的湘籍名将左宗棠就曾在新疆屯田驻军。在边疆屯田驻军,最早提出这个议题的则是西汉的赵充国。以后的曹操募兵屯田,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得以兼并群雄;朱元璋采纳“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的建议,等等,都是效仿了赵充国。
赵充国(前137-前52),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西汉中期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羌人和氐人作战,屡立战功,被授予后将军。汉宣帝时被封为营平侯。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由于负责西羌的官员处理不当,西羌各部因而起兵反汉。七十六岁高龄的赵充国自请为将,带兵出征。他经过调查了解,决定对羌部落区别对待,集中力量打击先零羌,而对开羌、罕羌采取招抚的方针。年中,赵充国打败了先零部落,罕羌果真归顺了汉朝。秋天,汉宣帝又命赵充国趁有利时机在十二月进攻先零羌。这时羌人已有一万多人投降,赵充国估计先零部落必定会衰败,于是便想把骑兵撤走,实行屯田,等先零部落自行败落。他写好奏章还没递送,汉宣帝命他进军的玺书却到了。他儿子中郎将赵印害怕违抗皇上旨意,劝父亲进军。赵充国认为儿子是不忠诚,说:“我坚持我的意见,死也不放弃。对英
汉宣帝收到《屯田奏》即刻让大臣议论,议论的结果,只有少数人同意,绝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汉宣帝便很不以为然,写信给赵说:“你打算撤走骑兵,用一万人来种田,假如依照将军的计划,那羌虏什么时候能够消灭?战争什么时候能够结束?请你认真考虑后,再上奏。”赵充国于是向汉宣帝写了一封奏状,重申自己的理由。他写了十二条便利,即十二大好处:如威慑与恩德同时实行;羌虏失去富饶土地造成内讧加剧;居民得田耕作不废农业;可节省一大笔军费开支;不出击让反叛羌虏在寒冷和大风中遭受苦难必然取胜;可提前停止徭役,等等,并指出,“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宣帝于是又将奏书交群臣议论,大家的看法仍然不一,但此时对屯田持赞成意见与反对态度的已是各占一半。汉宣帝仍然没有同意赵充国的意见,再次写信给赵,赵充国也再次上奏。在第三次上的“屯田计”奏书中,赵充国除了强调“兵以计为本”,并提醒“匈奴不可不备”之外,又详尽回答了宣帝发来的种种疑问。朝中公卿议臣看后,顿觉豁然开朗,纷纷称赞屯田是“善计”。连丞相魏相也对宣帝说:“臣下我愚笨不熟悉军事的利害,后将军多次谋划军事计策,他说的常常是正确的,臣下我保证他的计划一定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