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团长成长记:童工如何成为“耿猛子”
耿飚将军说:“我是一个普通党员,我永远是人民的战士!”为纪念耿飚将军诞辰100周年,《军事纪实》8月24日播出五集系列片《耿飚将军》第一集《铁军团长》,敬请收看!
小小童工投身革命洪流
这位老人叫赵兰香,今年的清明老人格外看重,因为这一年是丈夫的百年诞辰。尽管自己刚刚从医院出来,身体还很虚弱,她还是坚持让子女们搀扶着,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前,缅怀与她携手一生的丈夫——耿飚。
怀念他的不只是他的家人,还有很多很多的人……
耿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
耿飚,一个凝重的名字,一种坚贞和激情。大革命风云乍起,他是挥舞着铁锤和梭镖的少年!反“围剿”浴血奋战,他是“铁军”团团长,血染战袍透甲红!长征途中,他战湘江、渡乌江、强攻娄山关、四渡赤水河,万水千山,开路先锋!八年抗战,他保卫陕甘宁,收复张家口。解放战争中,他是著名“杨罗耿”兵团的参谋长,多谋善战,铁骑雄风,驰骋长城内外,纵横华北西北!他从解放战场走向外交领域,是第一位驻西方国家的将军大使,开辟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事业!他先后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国防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与制订了党、国家和军队一系列重大决策。
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来到了耿飚的故乡湖南醴陵。这里山俊水曲,风物宜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走出过许多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中有李立三、左权、宋时轮、蔡升熙、程潜、陈明仁等。1909年8月28日,耿飚就出生在这里。
听说我们前来采访,这个小山村的乡亲们一定要我们看一看耿氏族谱。家谱中记载的这一切,耿飚未必能记得很清楚。在他少年的记忆里,家庭的贫寒是刻骨铭心的。家谱中记载的那座耿氏祠堂,如今也只留下了断垣残壁。
作为耿家的长子,耿飚被父母寄予了振兴家业的期望。从小,父亲便对他严加管教,除要求每晚温习功课外,还专门教他拳术,以强身健体,所以在同龄孩子们当中,耿飚身材显得高大而结实。
1922年10月,13岁的耿飚在贫穷无奈中,投奔了水口山旷山的堂舅宋乔生,当了一名童工。水口山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比较早的地方,懵懵懂懂的耿飚不久便卷入了革命的风潮。
“耿猛子”的出色表现
1926年冬,受水口山工人运动组织的指派,耿飚接受了一项秘密接运枪弹的任务,这是他第一次单独执行上级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他化装成一个流浪少年,成功地摆脱了特务跟踪,与枪炮局里的秘密“关系”约定了接枪计划。
濒临湘江的小镇东阳渡,离水口山大约三十公里。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政府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兵工厂,专门制造和修理枪炮弹药。这座米粮仓就是当年的兵工厂,当时老百姓管它叫枪炮局。
执行任务的时候,兵工厂四周岗哨密布。夜色中,耿飚将随身携带的背篓丢下湘江大堤。这突然的响声,引走了荷枪实弹的哨兵。就这样,耿飚成功地接出了16支“老套筒”步枪和两箩筐子弹。
这些武器壮大了水口山工人赤卫队的武装,成为朱德领导湘南起义的骨干队伍。
1991年,82岁的耿飚再次回到了水口山。据乡亲们回忆,耿飚在这棵大树下,默默地站了很久。
在他的回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耿飚对水口山的一份特殊的思念:“水口山的十年,是我参加革命的起点,我常常一闭眼,脑中就浮现出宋乔生舅舅等同志的形象,正是他们教育我,使我找到了翻身求解放的唯一法宝——马克思主义。正是他们,引导我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1928年,耿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19岁。
从那以后,这本印着斧头镰刀的党证,耿飚便一直把它带在身边,伴随他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耿飚说:“保存这个东西就是我对党的信念,对党的尊重,是诚挚的,不是虚假的。”
1929年,中共浏醴县委交给他一支由七个人组成的游击队,耿飚率领着这支队伍从简单的夜袭夺枪,到破袭“土围子”,他硬是凭着一股猛劲,很快便把队伍发展壮大到30余人,所以大伙给耿飚起了个绰号叫“耿猛子”。1930年9月,耿飚带着这支游击队一块加入了红军。
正是革命初期积累的那些实战经验,使得耿飚一加入红军队伍就初露锋芒。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身为师作战参谋的耿飚,被师长陈光直接派往火线,组织战斗。由于在这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耿飚很快就由作战参谋提升为作战科长,并奉命筹办第一期军政教导队。
当年,红三军第九师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干部和战士来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参加集训。就是这些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红军战士,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许多人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四个月后,第一期教导队结业。出色完成了培训任务的耿飚被任命为第九师参谋长。
红一方面军组成东路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东征漳州。第九师一路斩关夺隘,突破国民党军层层防线,打进了漳州城。
漳州一仗,红军除缴获敌人的大量枪支弹药外,还缴获了敌人的两架飞机,这是个了不起的战果。大部分红军战士都是第一次触摸这个在他们心目中一直很神秘的家伙,连当时的红一军团的两位领导林彪、聂荣臻也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
当年,漳州城人口虽然只有5万多,但因为地处沿海,紧靠厦门,是个富裕的侨乡小城,这对红军的补给很重要,耿飚所在部队在这里驻扎了49天。
这张老照片就是在红军打下漳州后拍摄下的,几千名红军官兵挤在漳州石码中学的广场前。它记录了红军主力远离根据地主动出击,奇兵制胜的一次重要行动。照片上,人们的面目已无法辨清,但这是红一军团最早的“全家福”,耿飚就在这张照片之中。
在漳州,耿飚也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学会了照像。
枪林弹雨中的冲锋陷阵
1933年11月,耿飚调任红四团团长。作为红一军团的主力团,红四团始终处在攻难克艰的位置上。红四团政治委员是另一位虎将杨成武。从那以后,团长耿飚和政治委员杨成武并肩指挥作战,他俩配合默契,在捍卫中央苏区反“围剿”的一次次恶仗、险仗中屡建奇功,创造了土地革命时期一个个战争奇迹。“耿猛子”的称号也被叫得越来越响。
1934年4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以11个师的兵力,进攻广昌。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敌人很快便包围了耿飚的团指挥所,耿飚带领两个连拼死抵抗。战斗中,耿飚右腿负伤,在打退敌人连续两次进攻之后,警卫员背起耿飚就跑,由于耿飚身材高大,他被警卫员连拖带拉一连翻了4座山头,才躲过了敌人的追击。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作风勇猛的耿飚只负过两次伤。这对于一向打仗冲锋在前,穿越枪林弹雨的“耿猛子”来说,真的是很幸运!
这是一张1934年的《红色中华》报,记载着红四团在温坊战斗中,团长耿飚率领部队赢得战斗胜利的故事。战斗中,耿飚带第一营主攻,杨成武带第二营,负责分割包围。打“运动战”本来就是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更是红四团的强项。
但是,战场形势的突然变化使耿飚与杨成武并没有接到军团首长的这一命令,他们依然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杀。这样,红四团很快就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战斗从夜间一直打到拂晓,红四团把战线推到温坊的外围。孤军奋战,红四团仍然打了胜仗,这使得陈光师长十分高兴。但高兴之余,陈光师长认为,还有必要总结经验教训。
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翻阅耿飚同志手稿时,对于这段尘封的往事,耿飚留有这样一段文字:“师长陈光一说我作战勇敢,取得特有的胜利,二说我打冲锋是个错误,万一不幸都打死了,这对部队的损失多大。我觉得,他说得有理。”
温坊战斗,是红四团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中打的最后一次胜仗,随着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形势日益严峻,离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两个月后,耿飚和他的战友杨成武带着红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