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在流逝的岁月里,凝固着一段段坎坷的人生,漂浮着一缕缕如烟的往事。我用我简拙的文字记下这人生经历的真实,给自己,也给我的友人留下一丝淡淡的回忆。
搜一搜更多此类问题 
湖南知青个人专栏知青个人专栏乡音专栏 → 周末 广东科技馆 浏览匆匆

湖南知青网历年论坛链接: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您是本帖的第 472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周末 广东科技馆 浏览匆匆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内容被屏蔽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8/24 14:55:44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乡音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3096
积分:54812
注册:2006年4月26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乡音

发贴心情
yaa

 这几天 此帖一直在我有脑海中闪现,但苦于没有太多的时间回应,又不想马马虎虎说几句--赞片片漂亮 夸乡村漂亮--是因为师嫣老师这篇文章,让我不想随便说漂亮!
 
 师嫣站在墙头,尽情地游览着这些,思考着:“离开那里三十多年了,是什么还在触动你呢?”答案应该不会是那些“破败”、“陈旧”、“封闭”吧? 但是我们(包括我自己2006年返场的感觉)看到的除了乡民们的热情依旧外,的确有许多不能让自己安心的地方;晓峰发出感叹:“我用什么回报你”更是道出了我们这群无奈、无能、老已至的知青的尴尬,我们能帮助他们的,只是像李姐等一样,给他们进城做事找个方便、便宜的处所安顿;像晏生等一样 陪他们去医院看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楼上,信马、丈八(欢迎你到旅游乐园来)、哥巴等朋友的心里话都说得很正肯;毛弟的话,尤见动情和深刻,我想,以他这次返乡所见所闻,心中一定也存着不少感受。去靖县和江永的知青们,一方面把原下放地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大家,一方面在图片中、在介绍图片的文字里,无不显现出对“第二故乡”三十多年“变化”的无奈和惋惜,我想这其实也是在进行“比较”。

 乡音的确孤陋寡闻,知道比较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三十多后,而我走出湖南省是四十岁那年的事。至今奔七十还没有出过国门......只因退休后有幸运看到一本《欧洲田野笔记》,全书虽然只有不到300页,210千字,但对我影响很大。

  作者是一位从贵州山区走出来的孩子,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者,因为做交换教授和访问学者的方便,到过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也较长时间在韩国、台湾呆过,所以他拥有大量发达先国家和后发达国家、地区的俱多资料,在学术领域,做着自己的中国式的比较,将自己推向了世界比较学的舞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重新找出书来。是因为我觉得书的封面和封底上的两句话特别适合我们和师嫣老师的心理。

 封底:“如果说在那么宏伟壮观的遗城面前,你所领略到的是罗马往昔的强盛与辉煌,那末,只有在那些游人鲜至的深巷中,走在黝黑发亮的火山岩路面上,抬头望望那些落满灰尘的百叶窗,你才可能感受到到历史荣耀后面的那一层深重的现实忧虑”;

 封面:“对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从地理上走进世界已经不再是问题,然而,从精神意义上走向世界的路途中,我们似乎才刚刚起步。”

 我不懂美学,但是我觉得它的封面设计也很“比较”:正反题目以一张大图片的底边为对称轴端端正正那里,公平,平衡,不偏不倚地“比较”着。

  书里面也有许多与大家、与师嫣老师同样的感受,只不过他是真正的比较学者,说得比我们清楚,比得比我们理智了。

  所以,如果是以前,我在看到师嫣老师这些精美的图片时,只会想到,这些片片下面的土地里也许埋着犹太人堆堆白骨;在二战时,中国不可能打开国门让“北京”成为不设防城市,因为中国人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但是,我现在不会这么想了 我会想我们应该立身在自己的国土上,面对现实,既不枉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埋怨生我养我的土地贫困,也不羡慕本不属于自己的那份别人的富有。脚踏实地干吧,即使我们这辈子看不到结果,但只要历史不再倒退,我们的祖国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好!我们自身能有现在的辉煌--当然不是那些飞黄腾达的新贵旧僚们的辉煌--就是一个奇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http://blog.sina.com.cn/amydth0218 http://www.56.com/h89/u_xiangyin5.html http://xiangyin5.blog.sohu.com/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9/2 15:38:29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2   2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