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废学,1700万知青被堵在大学、高中校门之外。除去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知青并没有读完高中、初中的课程,其中不乏从没进过中学校门的小学生。以现在的《义务教育法》衡量,很多知青至今没有享受到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那点儿可怜的受教育程度和贫乏的知识积累被称为“知识青年”,令人赧颜。知青基本上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传统教育,满怀伟大理想和抱负,本应成为共和国栋梁之才,在各领域发挥聪明才智。在我们之前,总书记和总理那一代人,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接受了正规的高等教育;在我们之后,高中毕业生直升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出国留学一批又一批,以至我们的孩子都成了硕士博士。而知青中仅一小部分人于1977年复活了大学梦,大多数人则一生断送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由此造成了人生命运被改写的结局。
伴随着改革开放,知青返城了。“我已是满怀疲惫……,归来却空空的行囊。”没有学历,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工作,没有自己的住房,没有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也就无法参与公平竞争。知青成为受冷落的社会群体,曾经生我养我的城市变得那样陌生。尽管知青曾经辛劳、磨难、坚韧、顽强,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已处于下风。新闻媒体不时报道陷入困境“老知青”的遭遇和诉求,表明这一群人已处于社会底层。
一代知青失去的是青春
“蹉跎”一词是指时光白白过去,虚度光阴。电视剧《蹉跎岁月》上映之后,“蹉跎岁月”四个字已成为那个特定年代知青们经历的代名词。难道我们希望蹉跎、愿意蹉跎?处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历史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没有战争和灾荒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20世纪有文化的年轻人中遭受最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著名知青作家蒋巍说:“只有我们的青春——中国知青一代的青春,在人类全部进化史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我以为这“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空前绝后”之处,是因为一代知青的青春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青春,它缺少壮丽和美好,鲜花和音符,希望和憧憬;却充满了汗水和眼泪,苦难和艰辛,鲜血和伤痛。一代知青青春流逝之痛,应是祖国母亲之痛。
当华夏中国从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馑中挺起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国家蓄势待发急需有文化有知识有体魄的建设者之时,当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亚洲四小龙腾飞之际,我们却在白桦林里、大草原上、黄土坡下、芦苇丛中无度地垦殖,又不断地丢弃,事实上破坏着生态环境,白白耗费着青春……。想至此,当年的知青已近暮年的我,又怎能喊出“青春无悔”?
岁月之河匆匆流去,带走了一部分知青的生命,很多知青的爱情,大多数知青读书受教育和公平就业的机会,带走了一代知青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大多数知青失去的是受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公平的就业机会。
当华夏中国从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馑中挺起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国家蓄势待发急需有文化有知识有体魄的建设者之时,当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亚洲四小龙腾飞之际,我们却在白桦林里、大草原上、黄土坡下、芦苇丛中无度地垦殖,又不断地丢弃,事实上破坏着生态环境,白白耗费着青春……
国家却失去了一个最佳发展时期。
11年,大学不招生。这对于一个灾后重建,急需发展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停顿?倒退?20世纪的60——70年代是世界各国最好发展的时期,很多基础差的国家在这段时期冲上去了……
我们连初中都没有读完,也冠上了“知识”,明明是少年,却冠上了“青年”。读书的机会被剥夺了,青春被繁重的劳役消磨了……
我们不是无悔,而是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