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当年的《知青之歌》
作者: 知天命 河北知青
那天妻子讲起了知青的故事。她在看“鲁豫有约”,凤凰台邀请了《知青之歌》(南京之歌)的作者任毅,以及一大帮老三届的知青,讲述当年知青生活的感受,不知为什么使她大受感动。我边吃边听着她讲述,她讲任毅如何写了这首歌;如何因为前苏联电台播放了这首歌,紧接着给任毅带来麻烦;如何被逮捕入狱;如何有许多素不相识的母亲探望她;如何被判为死刑的反革命罪,因为许世友将军的一句话改为十年;如何有狱中当看守的解放军战士给他五个大包子,并以现场批判的名义让他唱《知青之歌》;那位当看守的解放军战士如何热泪盈眶,临走时偷偷告诉任毅,他曾经也是一名知青......
说实在的,我虽然知道《知青之歌》,但是却不知道任毅是谁,听着,听着,我感觉到自己的视线模糊了,本来很香的饭菜变得味同嚼蜡,我扯过一张餐巾纸,一边擦着眼睛和鼻涕,一边答道:“我也会......,我也会唱这首南京知识青年之歌......,全国的知青都会唱这首歌!”妻子虽然也是知青,但是她初中毕业下乡,比我下乡早2年,我们很少提起这段生活经历,当然她也不知道这首歌。
她惊奇地说道:“那就给我唱一遍吧!”我咽下嘴里的食物,用男人特有雄浑带有沙哑的声音,动情地唱起了这首《知青之歌》。“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陷在偏僻的异乡。”当我唱到“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赤遍了宇宙,壮丽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仿佛又看到男女知青在烈日下的田间,寒风凛冽的水利工地,为着心中的那个理想忘我地奋斗着,我的泪水再次地流下来。其实这首歌是我下乡第二年“应工”,到涿鹿五堡的地区果树场建设水果窖时学来的。那里的知识青年天南地北有天津、北京、张家口、宣化、下花园等等,是个能够互相彼此交流信息的地方。我在那里还听到了“梅花党”、“一只绣花鞋”、“九.一三内幕”等等口传的小说,也曾经回到村里给一同下乡的知青学舌过,在那个文化匮乏的时代这些“小道消息”都曾经是最能打动人的聊天内容。
在我唱这首歌的时候,往事一幕幕地在眼前闪过,昔日的情感再一次地让我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带有一点悲切,苍凉,自豪的激情。其实,我并不是为自己曾经历的艰苦而抱怨,而感到委屈,恰恰相反,我为自己曾经是知青而感到自豪。我只是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为共和国付出的太多。小学二年级就搞文化大革命停课不学习,六年级毕业上初中(下一届就是五年毕业上初中)比别人多上一年,学校不讲知识只写批判稿,经常学工学农劳动到后来战备天天挖防空洞,一直到1975年混了个“带帽高中毕业”,我们几乎全部下乡插队三年,从农村抽回来又接连遇到“一打三反”、“计划生育”、改革开放、“改制下岗”,甚至许多未成年的青年男女,也用稚嫩的肩膀为我们的国家分担忧愁。当年我们在农村为村里的农民修钟表、半导体收音机,那是自己从书店买的书边看边悟学来的,为社员(农民)服务那是免费的,那时候讲得是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知识青年的书本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记得刚到农村的第一个月,扣翻葡萄地时我的双手上磨起的水泡有28个,半夜痛的钻心只有咬牙,第二天照常出工挣工分,哪里有当今青年的锦衣玉食,轻歌曼舞,花前月下,风花雪月......
回想当知识青年的往事我一点也不后悔,一点也没有抱怨,因为我感到那段经历挺过来了我就可以战胜一切,以后再难的事情比起下乡的生活都算不了什么!那是脱胎换骨的锻炼、更是重塑金身的锻炼。只是谈起那段的往事的时候,我的心总是感到阵阵酸楚。那可是人类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应该是学习的最好时光,怎么就让我们这一代人碰上了!是对失去的惋惜?还是对旧日的思念?或许,或许对现实的不满也未可知...... 。不过反思过去不是为了抱怨,更不是为了发牢骚!为什么一位普通的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百姓能写一首传唱全国知青的歌呢?这就是市场的需求!谁满足了潜在的需求谁就有成功的机会。当年的知青和知青的家中父母们,都有这彼此牵挂的怀念,一首“南京知识青年之歌”道出了亿万人的心声,迅速传唱全国知青也就很自然了。如今也一样,国粹京剧再好,总是抱着古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当主角也会无人问津,写个抗震救灾大家看看多带劲,改编个《士兵突击》也不错呀。文学艺术千万不要脱离了生活!小说、电影、京剧、歌曲都是一样的道理。50年代的《老货郎》、《老司机》、《咱们工人有力量》、《我是一个兵》和上甘岭电影插曲《我的祖国》等歌曲至今让人们难忘。
《知青之歌》是当年上山下乡时代的产物。同样,如今的时代也别忘了主旋律,更别忘了广大民众的需求,可是反思现在的媒体,是否大众的内容太少了、也太庸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