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生卒年月不详,约生于金代末年(1229-1241),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1300前后),大都人(今北京),号斋叟,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剧四大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之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将杂剧这一剧种推向了高峰,后人将其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有评论说:“关汉卿的戏曲名作,足以与莎翁媲美。” 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开展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名字命名。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有关他的故事多是杜撰和想象出来的。但他的作品流传于世,因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一个人便可从他的作品中探寻。
众人皆知,关汉卿曾自称是“铜豌豆”,是“普天下
这段文字多年被选入高中教材,作为知识卡片,附在课文《窦娥冤》之后。那“铜豌豆”一词是宋元时期青楼妓院的老鸨用来比喻老风月男人的,是烟花柳巷之中对老狎客的称呼。于是有人很不明白,这么一篇吹嘘狎妓鼓吹浪荡的作品,实在与崇高无关,为什么还会年年被选入语文教材,使学生误学呢?
关汉卿究竟是“伟大的元代戏曲战士”(田汉语),还是“彻底的风流浪子”(刘大杰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考察当时的历史环境说起。宋末元初,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文化和汉儒极端仇视和排斥,取消科举制达七八十年之久,并将知识分子打入四等十级中的最低层,当时就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大量关汉卿这样的中原文人失去了读书考试而优则仕的晋升机会,他们满腹的文学才华高远的志向抱负被社会搁置弃用。于是上流社会不屑的勾栏瓦舍就成了他们演绎杂剧才气和寻找自身成就感的最好场所。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宋代后期,城市有了很大的繁荣。元代使中国广阔领土实现了大统一,国内外交通非常发达,北京、杭州、泉州都是世界性商业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逐渐发展,居民迅速增加,广大市民对文娱生活要求日益迫切。在两宋大城市里终于出现了综合性的大型游乐场所——瓦舍。接着,在瓦舍内又出现了专门演某种伎艺的勾栏(剧场)。瓦舍伎艺的出现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在此之前,虽有零星商业性文艺班社在城市流动演出,但总的看,中唐以前的文艺演出多是由宫廷和贵族供养的艺人为他们取乐而进行的,一部分民间庙会节庆日演出,一般也由地方筹资或用公益收入开支,不是经常性的商业经营。只有瓦舍伎艺才是经常性商业经营,瓦舍艺人靠勾栏卖艺谋生,他们不再是宫廷和贵族私有,而是广大市民用出钱观赏的方式集体供养的演员。瓦舍艺人在经济上摆脱了皇室和贵族的依赖,思想上也出现了摆脱他们控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