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教师节前——我的祖父(一)
渡公双鬓白,历尽古今愁。
惟公甘寂寞,终岁未曾休。
冻雨严寒季,晓风残月秋。
有食难安食,无眠不带忧。
问公胡为尔,忠恕为人谋。
安得人人济,前程达九州。
这是我的祖父
祖父
文中写道:每忆寒窗夜读,一灯如豆,母纺纱织麻,常伴儿读至天明。引火为炊,闻米缸刮擦之声,知口粮之将罄也。母捧一碗粥置儿前,儿不忍食,推让再三,母曰:“儿上学,不能肚中无食。昨纺织所得,可市米而归矣!”余方含泪食之。
吾家困穷,然母常勉余曰:“人穷志不能穷。”吾家饥寒,然母见有乞讨者,常存怜恤之心,必尽己之所能与而与之,曰:“雪中多送炭,锦上少添花。”曰“济人需济急时无。”
儿幼读清源庵小学,同学田寿昌(即田汉),幼年丧父,家贫如洗,尝赤足入学,未准入课堂,母嘱余将新鞋一双相赠,田汉受而珍之。每入学必穿此鞋,放学后,乃将此鞋挟于腋下,仍赤足以归。日后田汉以文名于海内,仍念念不忘吾母之惠,赠诗曰:
清源共砚笔生花,丹叶枫林映晓霞。
一饭何能忘漂母,双鞋怎不忆罗妈。
……
在曾祖母的影响下,祖父自幼勤奋好学,潜心苦读,但高小毕业后,无钱再读。曾祖母建议祖父报考信义中学(该校系挪威人所办,规定凡学生品学兼优者,一切费用可以免掉,期间英语课程均由美籍挪威人执教)。祖父十五岁时考入益阳桃花仑信义中学,在此学习期间,祖父奋起攻书,每期第一,从初中到高中,没有缴纳过一文钱。记得有次祖父曾对我说,学校十三门功课,他曾拿过十一门满分的成绩。1916年祖父在信中毕业后,任附小主事兼教员一年。次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堂(今武汉大学)英语部,学费全部公费。
祖父武高毕业后,即回长沙各校从事英语教学。曾与王季范、鲁立刚、周世钊、易仁荄、杨少岩先生等一起共事。几十年来,授课达三万多小时,受业学生两万余人。
祖父一生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从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以祖父的资历,在旧社会他原有很多可以“出人头地”、“出国留洋”、“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从不为之所动,以渡公精神默默无闻地将他的全部智慧和知识奉献给了湖南的教育事业。